《看見真相》


To see the truth 看見真相

The Teachings of Venerable Pramote Pamojjo

隆波帕默尊者的教導

編輯者: Jess Peter Koffman

修訂者:Bhikkhu Korakot Kittisobhano

中譯者:當下即安

版權歸Wat Suan Samidhan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by: Jess Peter Koffman

編輯Edited by: Bhikkhu Korakot Kittisobhano

書結緣十方 This edtion is produced for free dustrubution

Wat Suan Santidham

332/1 Moo 6, Baan Kongdara, Nongkham

Sriracha, Chonoburi 20110, Thailand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wimutti.net http://www.dhamma.com/

中英對照文版 譯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3329780252

目錄

中譯序

隆波帕默尊者的簡介

前言

第一章 觀察心念

有效看念頭的三個原則

第二章 兩種三摩地(定)

第三章 知道就夠了

第四章 我的禪修之旅

第五章 看見真相

詞彙表

隆波帕默與學生的小參(有益的會話)

有67問=22+16+5+12+12

中譯序

本書回答了: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修毗婆舍那(內觀),修行過程可能會遇到哪些誤區,

如何識別它們,從而了解什麼是正確的禪修,怎樣正確地對待煩惱等等。

本書對於在辦公室工作的思考型的實修者更是提出了針對性的指導。

本書保留了英文,以便能閱讀英文的修行者能夠直接閱讀英文或部分借鑒中譯。

(文檔整理時為了便於閱讀,刪除了英文)

感恩隆波帕默的慈悲教導,感恩譯書過程中諸多因緣的和合相助。

願本書能對所有讀者有所助益。願譯書及流通的功德回向給整個法界,榮耀整個法界。

願一切眾生至究竟涅槃處,不受後有。

隆波帕默尊者的簡介

隆波帕默尊者住在泰國,春布裡省,斯裡拉查市的Wat Suan Santidham(寧靜的佛法園---泰國解脫園寺)。

他為那些熱切尋求正確理解中道及修行進步的禪修者教導佛

曼谷的居民凌晨出發驅車一個半小時,日出前到達Suan Santidham外排隊,進入中心就座,

聆聽隆波的大眾中開示,或小參提問及聽取隆波的個別指導 – 這稱之為 “交作業”,

等隆波聽後說“很好”或“需修正”。

隆波於2001年出家。他七歲就開始精進禪修,他遇到過多位老師,他認為最重要的老師是隆波頓,

隆波頓師從於嫡系泰國東北部森林比丘法脈的隆波曼。

前言 Jess Peter Koffman September 16, 2011

能有機會私人跟隨隆波帕默特.帕默皎尊者學習佛法和禪修,是我無上的榮幸,因而有了這本書的產生。

隆波所教導的原則某種程度上感覺是新的,前所未有的,然而如果你讀過佛陀關於正念的教導和阿毗達摩

(更高級的教導),你會發現隆波說的完全與經典一致。

佛陀在他證悟後,教導眾生怎樣止息苦。

隆波帕默則推動學生去看到這條導向涅槃的靈修之路對於每一位希望力行的人是如何切實可行。

他在年輕人和特別是知識分子佛教徒中激發了一場修習佛法的運動,重建了他們的信心,鼓勵了他們精進禪修。

成千上萬的禪修者,包括我自己,按照隆波帕默的教導禪修後,都在修行路上獲得了巨大的收獲,

精神上的痛苦已從程度上減輕,從時長上縮短。

隆波用泰語開示法談的,這本書是根據錄音翻譯整理而成的。

隆波足跡遍及整個泰國,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將最深刻的佛法表達出來教導大家,適合於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禪修者。

他用現代口語活潑地開示,他談到的相關主題對所有人都會有幫助,從初學者到資深禪修者。

他住在Wat Suan Santidham,“寧靜的佛法園”,這是泰國春布裡省斯裡拉查市的一個幽靜的森林區域。

在那裡,他每周至少有兩個早上為一兩百人做法談開示,聽眾們不同層次,來自全國各地。

我編譯本書的目的是將隆波的教導更廣泛地分享給的人們,分享給那些有興趣修習佛法,

那些不能聽懂泰語、不能直接接受隆波的教導的人們。這是一本輔助禪修者修行的書,

為那些願意敞開他們的心扉接受禪修基本原理的人們,為那些依照這些原理願意精進修行,

以期獲得內觀解脫智慧的人們提供了幫助。

隆波在他出家前就已禪修超過40年,他是一位非常精進的正念禪修者。

他向泰國森林比丘傳統體系學習,在那裡許多禪修進展過程的細節教導在小圈子內傳遞。

隆波帕默,事實上,在出家前作為一名居士,禪修了很長一段時間。

他相信年輕的新一代不一定要出家就能夠正確理解佛法,正確禪修,從而獲得內觀智慧,達到涅槃的。

他對於修行者探求佛法路上可能會遇到的種種試練、摸索、艱難有著深刻的理解。

對於許多泰國人來說,隆波的慈悲教導是無價之寶。

隆波有非常多的跟隨者,因著跟隨隆波的教導,他們智慧上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覺醒。

這本書不是一個學術讀本,因此,徵得Suan Santidham的同意後,許多佛教專用術語移去了或作了調整,

這是為了便於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更容易理解。本書並沒有全盤翻譯收錄法談。

那些特別針對泰國人的泰國文化指引移去了。

談話中那些與主題關聯不大的部分也移去了。

佛教基本知識做了加注。

語言盡最大可能保持了隨意的非正式的口語化的法談風格。

隆波說話溫和,非常像我們的一位願意幫助我們的朋友,希望提高我們對禪修要領的理解或更正我們的錯誤。

他日復一日地演講禪修原理,及個人小參幫助不計其數的禪修者,以便他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我精選出的法談主題,是隆波經常最強調的部分。

每個法談後面隨附著一系列的師生簡短會話。

所挑選的簡短會話是和每個相關主題相對應的。

有些是法談當天發生的,有些是別的日期。

每次法談大眾開示後,隆波允許禪修者報告最近禪修進步情況(被稱為“交作業”),

以及請教有關進一步禪修的建議指導。參加者聽取建議,看作這是老師對他們修行的鼓勵支持。

這裡效仿了他的風格,主題優先於會談的日期和地點。

隆波承接將佛陀古老的教導,用鮮活的現代語言展現出來,這是源於他對他所教導的佛法已有完全深刻地理解。

然而,他提醒那些感激他的學生,是佛陀,當然不是他,給人類帶來這些佛法教導。

當隆波法談時,他有一種能力,能使特定的禪修者想聽什麼時,剛好聽到他需要聽的法。

他的教導輕鬆易懂,適合於每一位學生,總是在適當的時刻幫助他們更進一步深刻地理解體悟真理。

我希望在翻譯過程中,這些教導的功效和適時性完全沒有遺漏,得到完整地傳達,

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提升他們對法的理解,從而去看見真理。

Jess Peter Koffman September 16, 2011

第一章 觀察心念 Suan santidham, April 03,2009

2009年4月3日演講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非常高興看到年輕的一代對佛法感興趣,佛法是佛陀對事物自然真相的教導。

我發現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更是學習佛法的好學生,他們更容易教,譬如說,他們猶如沒有裝滿水的杯子,

他們對新事物持開放的態度。

有禪修經驗的成年人常常是最難教的,他們通常粘著在奢摩它(定),有目的地專注在一個禪修目標上,

以達到一種暫時寧靜和平和的境界。

這種修法早在佛陀之前就存在了,它不能導向對事物自然真相的理解,

它不能導向苦的止息,涅槃。毗婆舍那(內觀)才是我們所需要修習的禪法,經由它一步步導向涅槃。

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要認為禪修很難。

有很多人認為需要盤腿坐上好幾個小時或連續經行數日才是真正的禪修,這是對禪修的誤解。

佛法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課程,但是這個課程要通過學習我們自己才能學會。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關於我們怎樣才能減少苦或完全沒有苦地生活,終極目標是完全從苦中解脫。

我們持續學習,持續練習,直到苦的止息。

現在有兩種苦,那就是身苦和心苦。

只要我們還活著,身苦是必然的。

即便是佛陀他也有身苦。

經典裡多次提到佛陀他生病了的情形,臨終前夕身體非常難受,流著血。

一位解脫的聖者的身體仍免不了冷熱飢渴病,但他的心完全止息了苦。

不管生命呈現何種狀態,他的心不再受苦。

現在在這裡聽講的我的學生中還沒有一個達到這一點,但許多人的苦都明顯地降低了。

我們需要持續練習,持續學習身心,直到不再粘著它們。

直到某天完全不粘著身和心了,苦就中止了。

大多數人完全沉浸在苦中。有的人當他的身體病了,或者只是一點點不舒服,他的心就開始受苦了。

有的人雖有一個強壯健康的身體,但當他沒有得到他所想到的時,他的心就受苦了。

有的人可能因失去了資產或者貪求新的資產心再度沉浸在苦中。

心,它總是時時刻刻想著法子受苦。

佛陀教導我們如何降低苦,如果我們持續練習,我們就可以完全沒有痛苦地活在這世界上,這不難。

我們中間有部分人是知識分子,擔負著許多責任,整天用腦工作。

像這樣的一群人最適合於練習觀察心念,那就是知道在我們的心中當下有什麼在發生。

我們能看到我們的心在不停地變化嗎?這一刻它快樂高興,下一刻它就不快樂高興了。

這一刻它友好溫和,下一刻它就粗暴刻薄了。

這一刻它迷失在念頭中,下一刻它就專注在某一物上。

它會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生氣等等。

在學校讀書或在公司上班時,我們是否曾經對我們的主管生過氣呢?我們是否注意到我們對不同的人感覺不同?看到某個人我們覺得自己真的喜歡她,但看到另一個人時卻感到討厭,甚至不喜歡她所教的課。

一看到他們,許多東西就浮現在腦子裡了,我們開始抱怨我們的老師或老板太挑剔或脾氣不好。對於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會認為他們一無是處,我們批評他們,顯示著我們比他們好或知道得比他們多(眾笑)。

我們看見這人時喜歡這人,而看見那人時不喜歡那人,我們就從這裡開始修習佛法。

簡單來說,去觀察這顆心,看到喜歡與不喜歡,看到善與不善,看到高興與不高興。看到此刻生氣,下一刻貪婪,可能再下一刻迷惑(痴)了。

心可能想過不停。我們都知道這像什麼嗎?此刻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心在想別的事情了。我們知道沮喪、失望、苦惱或憂傷的感受嗎?我們知道。我們知道快樂、悲傷、嫉妒的感受嗎?從現在開始,當我們嫉妒時,我們應該注意心嫉妒。我們曾經受過驚嚇嗎?許多人想扮成勇敢和自信的樣子,其實他們很膽小害怕,他們需要一位女人在他們身邊。如果我們修習佛法,當害怕出現時,我們盡快知道這是害怕,這樣害怕就小心謹慎,不會那麼肆意地進來,支配我們了。

此時此刻無論何種狀態在心中出現,愉快或不愉快,我們看到它生起。比如,可能心快樂、不安、生氣、害怕、擔憂、沮喪或失望等,我們只要如實地知道。“佛陀”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去知道,佛教的教導就是去知道。我們知道什麼已生起了,開始認識到所生起的一切都是暫時的。

可曾見過有人生氣持續整年的?或者整個月?或者一整天?我們能不能看到不管我們怎樣生氣,它最終會消失?只有當我們再次想起那令人生氣的情形時才會再次感受到生氣。

小時候,小伙伴打了我們一頓,我們感受到疼痛,氣憤。現在想起那件事,氣憤仍會生起,但它不會持續長久,沒有東西會持續長久。

事情來了,暫時地持續一段,很快它就滅去了。

當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消失時,如一堂煩人的課結束時或難受的一天工作結束時,我們會感到暫時鬆了一口氣。

然而,當它沒有結束時,我們會感到沉重。我們知道沉重的心是什麼感覺嗎?它真的感覺沉重哦。

我們能不能看到許多不同程度的不同的心情狀態嗎?害怕和嗔恨感覺是不同的,討厭和嗔恨也感覺不同。我們看到了這點嗎?它們的不同點有時明顯,有時微細。

有效看念頭的三個原則

如果我們想有效地觀察心念,有三個原則要注意的:

首先我們要避免提前刻意地去觀察。

我們要等心理感受在心中暫時生起了才去知道它。

先讓心理感受或情緒自然地生起,然後再知道它已生起。

如果生氣生起了,知道它已生起了。

如果貪心生起了,知道它已生起。

如果心胡思亂想,知道它胡思亂想已發生。

為什麼我們必須在現像生起後才去知道它呢?

這是因為許多生起的心理感受或情緒都是煩惱(如生氣、貪求等,見詞彙表)。

每次心只會生起一種狀態,因而當非染污心生起時煩惱就不會生起。

比如,正念現前的時刻生氣就不會同時存在(正念,見詞彙表)。生氣這個煩惱消失,取代了它的是非染污心,這個非染污心就是那個覺知剛剛什麼已發生了的觀察者。

不要刻意地等著下一刻什麼會生起,這點非常重要。

讓心理感受或情緒先生起,然後知道它已生起了。

下面這個例子示範這個方法,想像一只野狗突然向我們奔撲過來,我們感到害怕,我們知道害怕生起了,我們不能事前預設這件事的發生。

當然我們應該走別的道路,避開這條狗!我們不能繼續往前讓狗來咬我們,再看什麼會發生。

有人說讓狗來咬是了業,卻不知這正是在造新業,真愚蠢!我們要恰當地采取行動,避免受傷害。

如果我們和一位朋友在一起,我們會跑得會比我們的朋友快一些才好(笑)。

或者我們要練習如何自我犧牲去助人,我們就跑得比朋友慢一些,這是另外一個主題。

我在這裡演講的當下,許多人心已跑出去了。有些人迷失在我所說的話中,有些人迷失在他們的念頭裡,而有些人心已漫游回到家裡去了!

好,回到主題,我們不要刻意地去看心念。許多人目的性太強,他們等著禪修課程開始,說:“好,當課程開始時我真的要好好看我的心。”恰恰相反,什麼也沒有發生。這是因為他們提前專注於此,使得他們的心反而停滯不動了。

當我們投太多注意力在某一處時,就不會有多少運動變化讓我們來觀察,因為心靜止不動了。相反,我們要以最自然的方式來禪修。

每次當心去想或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接觸時,一種心理感受就可能會生起,此時覺知什麼心理感受生起了。

當我們聽到一首歌時,喜歡它,知道喜歡生起了。如果有人大吼大嚷,欲望心也許會生起,我們可能想知道那個人在叫喊什麼呢,覺知想知道的欲望生起了。聽一會兒後我們意識到他正對著我們嚷呢。想知道的欲望消失了,氣惱突然地出現了。此刻我們的工作是去知道氣惱已生起了。在事實出現之後知道,一次又一次,盡可能多地知道。觀察心念不是提前專注地去看,而是知道已經發生的心理現像。

好,現在我要你們開始觀察心。觀察它!你有沒有看到你的心開始凍結、靜止不動了?這是因為你刻意地去觀察心,這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好,現在我們不觀察心了,來聽我講一則古老的故事。你是否覺得你開始放松了?當一些輕松的娛樂的事情將要發生時,我們的心就會放松下來,此時覺知心已放鬆了,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刻意地去觀察會使我們僵化,事情就不會自然地發生。

因而正確的方法是不帶目的性地不刻意去看,而是事實發生後知道什麼發生了。

這是關於觀察心念時三個原則中的第一條。

我須提醒大家一點,我們知道時,我們要快點知道。我們不能今天生氣了,明天才意識到自己生氣了。當生氣生起時,我們需要趁生氣還在時就去認知出它。如果生氣已消失了,我們知道在消失過了一小時後才知道,那太遲了。我們應該當生氣還在那兒時去認出它。

我們將注意到“剛剛一瞬間前我生氣了,現在我知道。”我們會看到當我們有正念知道的那一刻,生氣就不會存在。現像生起之後才去知道,並盡可能在接近生起的那刻不帶目的性地去知道。

一旦當我們能夠以這種方法去認知出心的不同狀態,正念就會自動到來,一條導向智慧的離苦的解脫之道就開始了。

現在我講正確觀察心念的第二個原則:

不要滑入到任何你所覺知的心理現象或情緒中去。

一般來說,當我們想了解某件事時,我們的心就移向我們感興趣的地方。現在就試試,讓我們看看手臂上有多少出生時的胎跡,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心聽到這句話之後就跑去看你的手臂?我不關心你的手臂上有多少胎跡,我是讓大家注意心已跑出去了。

心不是穩定的,覺性還沒有扎根,它正滑入它正觀察的對象。當我們閱讀較遠處的東西時,我們能夠輕易地看到這種現象發生。閱讀較遠處的東西,比如牆上的海報、交通標志等,我們的心跑出去閱讀,接著它就開始思考,然後就在頭腦裡重復剛才它看到的東西。

當我們觀察心念時,我們要有距離地去知道已生起的現象,好像我們沒有介入所發生的事件中去一樣。

一旦確認知道了,就不要靠近那情緒或心理狀態。比如,生氣生起了,看著它,好像看到別人剛剛在生氣。心此時只是觀察者,在觀察者與生氣之間保持一段距離。

不要專注在生氣上。禪修者大多容易進入或專注在剛已所發生的對像上,就好像看到電視上正演著我們喜愛的節目時我們就一頭扎進去那樣。從現在開始,無論何時,心跑出去了去觀察其它對象了時,我們就知道這個情形發生了。

當我們看到這個情形發生了時,心就會自行穩定下來。我們不試圖強迫心覺性穩定。

內觀禪修是不帶任何強迫性的,它只是如實了知實相。如果有強迫,就會產生壓力,這就表明修法有誤。因而當心潛入到某些事情中時,我們知道就夠了,不要強迫它回來。

當我們想起某位朋友時,我們的心就掉進入念頭之中(稱之為掉舉),完全忘了覺知自己的身和心。我們需要知道掉舉發生了,這樣心就會漸漸扎根穩定下來。

當我們看足球賽時,我們不要站在賽場看。我們在觀眾台上看,有距離地看。球員們在場上跑來跑去,我們卻很穩定,我們和比賽之間有距離。

同樣地,在音樂會上,我們坐在我們的椅子上看樂隊演出,我們不占據這舞台上,在我們和表演之間有一段距離,我們僅僅是觀察者。這就是我們怎樣觀察我們的心理感受或情緒 - 有距離地觀察,不進入不粘著心理感受或情緒。當我們如此觀察時,我們要盡快知道已發生的現像,這樣心就從現像中分離出來,此刻就成為了觀察者。

觀察心念的第三個原則:

不干涉原則。

我們不采取任何行動去干涉已認出的感覺或心理現象。無論什麼發生了,都沒有關系,我們讓它發生。生氣了,我們不試圖讓生氣消失。我們的工作僅僅是知道心在生氣。

我們盡最大努力只是成為觀察者,而不是擋路的干預者。

當痛苦來臨時我們不試圖除掉痛苦,我們只是認出它在那兒。當幸福生起時,我們不試圖使幸福延長。

美好的境界來臨時,我們不試圖保住它。我們只是平靜地知道:對於到來的一切,不挽留、不拒絕、不抵抗。第三個原則正式的說法是以平等心去知道所生起的現象。那就是無論什麼現像出現了,心公正地中立地去看待它們。平等心的產生是經由觀察認出心的喜歡或不喜歡而達成的。(對已發生的現象,心產生了喜歡或不喜歡,心再次去觀察這喜歡或不喜歡,通過多次觀察認出心的喜歡與不喜歡,平等心漸漸產生了)。

平等心不是強迫心處在中立狀態。強迫會產生壓力。

內觀是沒有控制、拒絕、抵抗 – 我們根本不必做任何事情!

在任何給定的時刻,無論什麼狀態生起,我們知道心在那種狀態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看到一位美女走過,貪愛生起了,此時我們不要去尋找一個方法去除掉這貪愛,也不要試圖趕走這美女,盡快認出心起了貪愛就可以了。

如果不喜歡這個貪愛,心就不公正了,它對這貪愛有嗔心,想讓貪愛消失,此時我們要知道嗔心已生起了,我們要知道心不平等。快樂生起了,如果我們喜歡這快樂,心就不中立,此時我們要知道喜歡生起了。

無論何時一種心理狀態生起了,心喜歡或不喜歡它,我們認出這喜歡或不喜歡。如果我們持續練習,平等心就漸漸產生,我們將以平等心去知道所有心理現象。

這就是怎樣正確有效地觀察心念的第三個原則。

如果要加上第四點的話,那就是大量地練習。

如果我們能夠每四個念頭中就能看見一個念頭,那麼涅槃肯定一天就可以達成。

因為我們已種植了成就涅槃的所有善因。在通往涅槃的每個階段,心將發生大的轉變,苦會大幅度地減少。

總而言之,我們修習佛法以便有一天苦不再在心中生起。我們通過練習知道心念的方法來實現苦的止息。

每次當苦潛入心中時,看到它,最終它會自行消遁,不需要趕它走。記住觀察心念的三條原則:

第一, 不要尋找現象,不要作假設或預先等待,讓心理現象它自然發生,然後,再認出它。有距離地觀察,現象出現時不要把注意力移向它,我們站在外面看。如果我們專注在現象上,就是修奢摩它(修定),不是修毗婆舍那,智慧之道。

第二, 隨著心理現象的生起,注意心裡是否有喜歡與喜歡產生。經常練習,無論什麼現象生起,心將漸漸自動生起平等心。當我們以這種方法去觀心,我們將會對任何生起的現象如實了知。我們會看到身和心的本來狀態。我們會看到身和心不是我們。持續地觀察身和心,我們將看到身心之流的變化無常,看到它們的虛幻不實,看到它們苦的自然屬性。此時我們會漸漸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一切。我們會對身和心的粘著中解脫出來,解脫生起時知道解脫已生起。我們從什麼中解脫出來呢?是從對身和心的粘著中解脫出來,我們從苦中解脫出來,因為苦存在於身和心中。你看到了嗎?只有身和心這兩個地方會產生苦。一旦解脫,苦就消失,我們完全覺醒,充滿喜樂,不再需費力去維持什麼了。

第三,

你們肯定聽過古老彥語這麼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人生是一所學校”;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因為世間知識的學習永無止盡。這世間不斷制造出新事物,所以需要不停地學。而佛法呢,一旦涅槃了,心從苦中解脫了,就不再造作,不再虛構。一旦從苦中解脫了,我們就不再需要學習,我們的佛法學習就完成了。

第二章 兩種三摩地(定)

Wat Suan Santidham, November 12, 2010

如果我們不去開發智慧去看見真相,那確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迷失了,進入並長久地在貪嗔痴的影響掌控下。

我們生命時間就花在這兩件事上:設法抓取更多我們想要的,推開我們不想要的。而對於事物的自然本來面目,我們完全是愚痴無知的。

每個剎那我們若不覺知當下身心的狀態,我們就在煩惱的魔力下,我們就沒有了正念。

許多人禪定功夫很好,但禪定不總是有益的。

正念和智慧總是多多益善的。

我們需要正念帶給我們智慧,需要智慧引導我們解脫。

我們要有正念看到身心現象的生滅。

正念了知現象的生起,智慧看到現象的本質。

具體地說,智慧至少看到三法印中的一個,三法印是指:無常、苦、無我。

因而正念了知現象的生起,智慧理解真相:那就所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是暫時的,不會持續的,不受我們控制的。

一個人若他能清楚地完全地看到現象的生滅,那麼他就達到涅槃的第一個階段:入流果(須陀恆果)。他或她看到一切現象“無我”。

然而有這麼一種可能性:有正念但並沒有發展內觀智慧。

許多人認為他們在觀察心念,但僅僅是靜止了他們的心。

正念在觀察心,但心靜止不動了,不能展示它的真實特徵。

事實上心和其他現象一樣,每一剎那生起滅去,這種生滅的特性就叫“無常”。

如果心一會兒好一會兒壞,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悲傷,每種狀態都只持續一會兒,這就是“苦”。

萬事萬物生起滅去都是基於它們自己的原因,不受我們控制的,這就是“無我”,“無我” 不是完全沒有事物存在的意思,那是錯誤地理解。

”無我“意味著事物的生起是基於它自己的原因而產生的,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它而產生的,我們不能掌控。

試圖控制心念不會產生智慧。

入禪定或三摩地時,智慧會產生。

正式地說,三摩地是產生智慧的近因。有兩種三摩地,只有第二種才有助於智慧的產生。

第一種三摩地,稱之為目標調查法(?ramma-n’?panijjh?na)。只有一個目標,心鎖定在這個目標上而達到寧靜。在這種狀態下,心非常專注和寧靜。比如觀呼吸,注意力投入到呼吸上去,粘著它。又比如觀察腹部的起伏,禪修者將心沉入到腹部的起伏運動中,然後安祥地停留在那裡。又比如經行,如果行者將注意力專注在腳上,也是修第一種三摩地的表現。又比如如果我們將我們雙手作為禪修目標,按指定的方法移動,有目的地專注在這上面,也可以達成第一種三摩地。

第一種三摩地,目標調查法,又稱之為奢摩它,能達到寧靜的狀態。甚至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的心當作禪修目標時,而進入這種三摩地。因而觀心不完全都是毗婆舍那(內觀)。如果觀心不正確,心止靜了,我們就在修奢摩它,它和刻意將正念鎖定在呼吸上一樣,是在修奢摩它。

心的自然屬性是去知道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被知道的。如果我們觀察呼吸,呼吸就是目標,呼吸是被知道的。如果我們觀身體的行住坐臥,身體就是目標,身體是被知道的。貪嗔痴是被知道的對象,心是知道這些的知道者。心它本身既可以作為知道者,也可以作為被知道者,但不是在同一時間發生。所有事物相續發生,這個過程可以描述為剎那剎那的心相續的過程。此刻心生氣,下一刻心知道前一刻生氣發生了。生氣的心走了,知道的心取代了它。

心知道五蘊(見詞彙表)。當心是被知道時,它當作目標。不管哪種禪修目標出現,如果我們專注於它,我們就在修奢摩它,會達成?ramma-n’?panijjh?na, 第一種三摩地。

如果我們希望修毗婆奢那,我們就需學第二種定,它稱之為特性調查法(lakkha- n’?panijjh?na)。

這種三摩地心持續穩定,從現象中分離出來。它讓我們看到身心的特徵,看到心理現象(名)和物質現象(色)的特徵。我們可以看到身體不是我們的,只是物質,或運動著的元素,或只是感官輸入和傳譯的過程。在這種三摩地中,心是穩定的,心是不粘著的觀察者或知道者。“知道者”(泰語,pu-roo)作為一個常用語,多年來在泰國森林比丘傳統體系中使用,也就是我現在提到的這種三摩地。

二三十年前,在泰國東北部有許多偉大的長老,他們經常使用“知道者”這個詞。我們一個寺院一個寺院地去拜訪這些長老。可是隨著真正的大師們的人數的減少,對“知道者”的理解力也跟著減退。在這種三摩地中,“知道者”會生起。這種三摩地是看見真理看見三法印的必需條件。

“知道者”是特性調查法的口語化說法。它就是修毗婆舍那的著手處。等會兒我會告訴你們怎麼修,以便“知道者”生起。

禪修時我們要知道這個特定的時候修哪種三摩地適合於我們,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非常焦躁不安,需要安靜和休息一下,我們就練習奢摩它,目標調查法。

此時,心就附著在一個目標上,不四處漫遊,它很平和,毫無壓力地停留在目標上。

如果我們還有壓力,那就不是真正的禪定。當我們有壓力時心不會快樂。

心放鬆,並且快樂地停留在禪修目標上。

我們可以選擇身心內的任意對象作為目標,如呼吸、腹部、念誦“佛陀”、手移動、腳移動,但我們要選擇我們所喜歡的目標。

如果心喜歡這個目標,它就不再會跑開尋找別的事去做了。

當心喜歡它所附著的目標時,就不需要用力了。

當我們的心想個不停時,如果我們強迫它停下來,它會變得更焦躁不安。注意,當我們努力想達到寧靜時,心不樂意,我們反而變得更加焦慮,所感受到的壓力比起初更大。

通常是越想得到寧靜越得不到。

因而我們需要找一個令人感到快樂的目標來練習這種禪定,以達到內心的寧靜。

當我年幼的時候,我非常喜歡觀察呼吸,每天都練習。

心跑來跑去,尋找這個尋找那個,是因為它在不停地尋找快樂。

我們決定來聽法談或讀佛經,是因為我們在尋找快樂。

聽讀完了之後,我們可能去找些可口的食物來吃,這也是心在尋求快樂。

吃飽後,我們想如果休息一會兒我們會感到更快樂。

身和心四處跑尋找目標,以希望不斷地帶來快樂感。

但是心已經對它所專注的對象感到滿意了時,它就不會跑開去尋找別的事了。

這就正確修奢摩它的秘密。這就是我們怎樣讓忙亂的心停歇下來而有寧靜祥和的片刻。

奢摩它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它能使心得到休息,從而使心獲得堅韌的力量。

如果我們不修奢摩它,我們的毗婆舍那觀禪會受到阻礙,我們就缺乏毅力和動力來持續練習。

我們中有些人觀心觀察得很好了,他們會發現這顆心不是所有時間都走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它有時需要休息,它不時會自動地進入奢摩它,靜靜地停留某處。

事實上,它入奢摩它的頻率比修毗婆舍那的時間還多,智慧每次只會生起一會兒,然後它就再次進入安靜的狀態。

對於那些喜歡觀心的禪修者我給予一個建議:確保你也保持修習奢摩它,它是一個必需的因素。

這是為了讓心保持清新有力,讓你在這條智慧之路上走得更好。那些不修練習奢摩它的內觀行者,當他們進行較長時段毗婆舍那禪修時,他們會遇到困難,智慧只是短暫地生起一下,然後心又掉進妄想的狀態裡去了。

那些粘著奢摩它的禪修者同樣要小心,心休息得非常好之後它可能進入到一種恍惚夢幻的狀態。

年輕時我修了22年的奢摩它,非常快樂地觀呼吸。當心忙亂時,我觀察一陣子呼吸,使得心歸於寧靜。

我不知道“知道者”,僅僅尋求寧靜。後來我去拜訪不同的寺院,不時聽到人家提到“知道者”這個詞,就開始對通往智慧之路感興趣。

知道者是指能知的心識,目標是指心所知道的對象。當我們正觀察一個目標時,心跑掉去胡思亂想了,知道心跑掉去胡思亂想了。呼吸時,知道;身體移動時,知道;心從所選擇的目標上離開了迷失了時,知道。持續地知道目標;當心進入到目標裡去了時,知道;當它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時,也知道。當心的注意力移向手臂時,知道它正在做這個;當心開始妄想時,知道。心進入目標專注於它時,知道;心離開目標迷失在別的東西上,知道。如果我們持續地及時地知道,這樣,心就成為知道者和觀察者。此時心作為知道者、覺醒者、喜樂者,分離出來。它是迷失者、迷戀者、進入者的反面。這些迷失者是一個虛構的世界裡的思考者、愚痴者、進入者。我們要學習成為觀察者或知道者,要超越思考者和這個造作的世界。

當我們按我所講的方法去禪修後,知道者(第二種三摩地)會生起。知道者生起時,心快樂而平靜。我們不能刻意想讓知道者生起。當勢力積累得足夠時,知道者就自然生起了。怎樣理解勢力呢?比如壞人,這種人不需要刻意去做壞事,因為壞的慣性已形成了勢力,不善業對他說做起來毫不費力,不需要外在的推動。好人做好事也非常容易。你可注意到我們的心自然想要聽法談或讀佛經,不需外在推動。同樣地,我們長期堅持不懈地練習後,知道者會自然地產生。

我們必須通過練習將我們從念頭與虛構的世界中喚醒。思考者的反面是知道者。當我們不知道時,我們就在思考、揣譯、造作。無論何時我們的心離開了目標時,簡單地去知道。當心去想、看、聽、聞、嚐、感覺時,知道。

當心落入粘著目標時,知道。如果我們這樣反復練習,我們將達到第二種三摩定,特性調查法,心就處於修練毗婆舍那的合適的狀態。

對於這兩種三摩地,原理相當簡單。

第一種,選擇一個我們喜歡的身心目標。當心喜歡這個目標,它就專注於這個目標,無需另找他物。

第二種,我們觀察一個禪修目標,但不是僅僅知道這個目標,而是無論什麼時候,當心離開了目標或進入目標時,注意知道這個情況發生了。

比如,讓我們以念誦“佛陀”為例說明兩種定,我們也可簡單地選擇呼吸、身體、身體部分作禪修目標。

若是第一種三摩地,我們修奢摩它,我們快樂地將注意力保持在這重復的咒語“佛陀”上,心最終會停留和粘著在咒語“佛陀”上,心就變得寧靜平和。若修第二種三摩地,我們同樣不斷重復念誦”佛陀”,但我們的側重面不同,不是通過停留在咒語“佛陀”上而達到平靜,而是每次心離開“佛陀”時,知道,心過分粘著在“佛陀”上時,知道。

知道者將生起,我們就能走在毗婆舍那智慧的修行道路上。

心有距離地、平等地觀察身心現象流過,好像我們站在河岸邊,觀流水滔滔而下。

我常常喜歡用下面的話來總結什麼是正確的修行,它就是:

有正念,並以穩定、中立的心,如實知道身心現象。

首先我們需有正念認出身心內什麼發生了。接著“如實知道身心現象”意味著智慧看見三法印。

心必須對一切現象穩定中立,以便有智慧看見三法印。

我所提到的知道者、覺醒者,是指穩定的心。穩定性,我的意思是指心的覺察力有了穩固的基礎,它既不粘著也不進入現象。

現象生起時,它也不會迷失在喜歡與不喜歡上。它是公正的,無偏見的,平等的。

持續不斷地練習,以培養正念,發展定力,開發智慧。如果你們中任何人覺得對我所說理解上感到困難,那麼請反復多次聽或讀我說的法談。

許多人看到了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很大改變,變得更好了。

這是在他們正確理解掌握了禪修的原理後發生的。

你能否注意到比起“知道”心更容易去“想”?而當它想要”知道“時,它又投入其中過分關注。

按我所講述的方法持續地觀察,我們的修行就會開花結果。我們就會非常敏銳地知道,哪些時刻該修哪種禪定。我們知道心何時需寧靜,何時適合開發智慧。

這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難。我已經就修法作了詳細解說,現在讓我們實踐練習所學的。

第三章 知道就夠了

Sala Lungchin, Nonthaburi, November 18,2007

真正的法的教導是自然地以心傳心,而非來自於經典。

禪修時我們所聽到的法是恰如其分地針對我們的當時的情形而說的。

這和書本學習很不相同,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去聽,去想,也不需要記筆記或提問題。現在讓我們放輕松來聽法。

能不能吸收你所聽到的話的全部內容,這並不重要。

很難在我說的話找到許多感覺。

我一直講同樣的主題,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同一個人持續過來,一次次反復聽。

法談主題是關於正念。正念(覺知或知道)是關鍵,它是所有法的承遞鏈接的最重要的一環,而它在別的宗教中已失傳了。

別的宗教中也有禪修和道德教育,如佛教中一樣,但他們的經典中缺乏對正念的教導,及觀察自己身心和向自己身心學習的教導。

如果一個人接觸了佛教而忽略了對正念的修習那將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正念是引導我們走向涅槃,淨化解脫我們的心的唯一的道路。沒有它,我們頂多只是獲得暫時的平靜,而這種暫時的平靜不能解除我們心中的苦惱。

正念不是指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事,或知道做正確的事。

正念比這些含義要更深些。

大多數人完全迷失在思考與揣譯中。

我們整日整夜地思考。

當我們晚上睡著了時的思考,稱之為夢。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一思考,我們就忘記了自己的身和心,就忘記了念處。

比如,若我們想要做一件好事,如幫助一位陌生人或做布施,此時心處在善念之中。

可是此時若我們如果不知道善念已升起,那麼我們就沒有正念。

我們需要知道當下身在做什麼和當下什麼在心中發生,而不是指知道心所編的故事,或知道頭腦裡的聲音。

為什麼身和心是正念的基礎(念處)呢?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當下身心內什麼在發生?

很簡單,為了讓我們能看見身心實相。

通常,禪修者禪修時,他們對學習身心實相不感興趣,基本上他們都在試圖控制身心。

比如,我們也許會盡量以某一固定的姿勢坐著,以便不體驗疼痛的感覺。

或者如果我們已感覺痛了,我們就反復琢磨應該怎樣坐著才能對付得了這疼痛。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對過去所體驗的疼痛感興趣,而沒有希望去看身和心的實相。

我們可能試圖去確定一個理想的坐姿,以便我們能安靜舒服地坐著,坐得更久些,甚至可能舒服數天。

當我們如此做時,就表明我們僅僅對怎樣控制的措施非常感興趣。

心思考,編故事,東跑西跑,有時友好溫和有時粗暴刻薄,有時高興,有時不高興,這些都是心的自然狀態。

心的功能是去看、去聽、去聞、去感覺、去想,它總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

但是當我們想到禪修時,我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心靜止下來,讓它停止思考。

許多人問我怎樣讓心停止思考,而不知道心的功能就是去想去思考!心不是一棵樹或一塊石頭。

解脫了的聖者同樣也思考。我們禪修不是讓我們的心變得不正常,或者強迫它不再執行它的功能。

我們觀察身心修念住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身心實相。

身體的實相是它就是物質,一堆物質元素的集合。

我們需要正念,以便能客觀地看待身體,它不過就是一堆物質罷了,它如同一個機器人,它會行住坐臥,它通過呼吸、吃進食物、排泄廢物處理過程來保持這堆元素的進出更新。

這個身體不是我們,也不是我們的。

我們從這個世界上借來這個身體,用它。

剛開始時我們借用父母的元素來到這個世界,出生後元素的進出更新是通過吃喝拉撒及呼吸來完成的,最後我們死後要把這堆元素還回給這個世界。

好好觀察身體,看到身體不是我們,它不是一個人或存在物,不過就是一堆元素。

它也不是一個特別的物質集合,事實上它是一個苦的集合。

連我們坐著,我們也要體驗疼痛。

年輕時可能難以覺察到這點,隨著年齡的增加,如果沒有做什麼我們坐一會兒都感到疼。

有些人,帶著好的願望,希望他們的禪修老師活一百歲。

如森林比丘傳統體系中的尊者所說,那些希望別人活一百歲的人是從來沒有體會過年老是怎麼樣的人。

事實上我們身體最健康最強壯的時段只延續到大概35歲,過了35歲,身體就走下坡路了。

即便是年輕人也能看到身體受苦。長時間靜坐著不動,我們會感到疼,我們需要調整坐姿來緩解這種疼。

身體確實是一個苦的集合體。

你試試看只吸氣不呼氣,很快我們會發現我們得呼出一口氣以緩和這種痛苦。

如果我們只呼出而不吸氣,同樣會遇到這種痛苦,我們得吸進一口氣以舒緩它。

即使是呼吸,它都是這麼一個不斷重復受苦及舒緩苦的過程。我們每做一件事,苦壓迫著我們的身心。

如果我們有正念地覺察呼吸、行、住、坐、臥,我們就清楚地看到身體是一堆物質元素的集合,不斷運動著,不停地受苦,它不是我們,也不是我們的。

我們許多人都願意內觀禪修,然而,真正的內觀是必須看到身和心的三個特徵(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如果我們只是對身心保持正念,那還沒有達到內觀。

內觀是清晰地看見三法印。

通過非常特別的方式,讓身和心的三個特徵呈現出來。

我們不斷反復地練習直到我們達到涅槃的第一個階段,入流果(須陀恆果)的階段。

此時,我們會清晰而深刻地知道身和心不是我們。

觀察心,我們會看到心從來不會歇停在同一狀態。

觀察身,我們會看到身受苦。

身體變化顯得慢,我們難以看到身體的變化。

心則不同,片刻片刻地變化,從來沒有停留過。

每次當它接觸到新的刺激物時,它就變化了。

我們看到小伙子時,喜歡他;看到女孩子時,不喜歡。

我們容易看到心的無常變化。心一直變化著。

通過觀察心,看到它不受我們掌控,我們可以看到心“無我”。

心情有時高興,但我們不能命令它高興,也不能以任何方式留住這高興。

我們不能阻止痛苦的產生,我們不能命令痛苦消失。

同樣我們不能強迫心在一種善念的狀態中。

心不受控制不能強迫處在任何狀態中,這種特質就稱之為“無我”。

當我們看到無常、苦、無我時,我們就看到了身心實相。

清楚地看到真相後,我們會厭離身心及我們所經驗的世界,不再對它們抱有幻想。

世界對我們來說,它已失去了味道,不能再誘惑我們。

我們對獲得某種狀態或達成某項事情已失去了興趣。

我們開始感到這世界沒有意義、沒有感覺,沒有味道。

當不同的心理活動生起時,我們不再迎取它們或抓住它們。

快樂來了時,我們保持平靜,心不再動搖,我們不試圖保留快樂或貪求更多快樂。

痛苦來了時,我們不會跑開,我們不會試圖阻止它以保護自己。

當心理活動結束時,我們不會卷入其中,編故事或造作個人的經驗。

當關於我們自己及這個世界的舊故事消失時,不再杜撰新故事了。

這個並不難,實際上很容易。

我過去修練時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大家一樣,也認為這非常難。

老實說,盡管這點非常容易,若要達到體證到這一點如臨死一般難的。

我們必須經歷無數次死亡,才可以中止存有。

在戰爭中,我們只死一次。可是在這個游戲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死去,為的是讓心變得足夠成熟,擁有足夠智慧,完全洗掉所有的無知、所有的貪著、所有的嗔恨,那些染污我們的煩惱。

當心最後完全擺脫了煩惱時,我們就不再出生,沒有我或別的存有了。

我們不再輪回出生的因是我們清楚地看到身心的實相。

為了有正念看到這點,我們需覺知身和心。

那些參加過很多禪修的人知道我們常常會忘記我們的身和心。

我們只知道我們念頭的內容。

我們整天地想,知道我們所想的內容卻不知道身和心在做什麼。

如果我們不知道身和心,我們就不是在修念住禪。

如果我們不覺知身和心,我們就不會知道身和心的真相。

如果我們看不到身心的真相,我們就被它們迷惑,就不能擺脫對它們的粘著。

如果不能擺脫對它們的粘著,我們就不能從苦中解脫,涅槃就不能實現。

首先我們要看到沒有人,沒有存有,沒有我,沒有你,沒有他們。

我們把這世界看作一個空的客體。

“我”只有在思考的時候才產生。

我們迷失在思考裡時,這樣“我”“你”這些假名就出現了。

當我們從妄想的世界裡醒過來時,我們就會看到“我”確實不存在。

我們一旦理解了這點,就會感到很容易,但如果不理解就會感到很難。

我們不理解時,我們就會變得不滿意,就會想我們應該做點什麼才會修得正確呢。

所有禪修者試圖琢磨他們應該做點什麼才修得正確。

當他們這樣想時,他們是在想要什麼或想做什麼。

在四念處中,佛陀從來沒有教我們做什麼。

可是我們開始練習時,我們總是想做些什麼:

“為使修行正確,我要做些什麼呢?”

“為了更好,我要做些什麼呢?”

”為了解脫,我要做些什麼呢?

“ 佛陀教導修行時,他沒有用“做”這個詞,他說“知道”就夠了,知道身體,知道身體的行、住、坐、臥。

如果我們知道呼吸,有正念地覺知它。呼吸短時知道呼吸短,呼吸長時知道呼吸長,呼吸消失時知道呼吸消失。

心情快樂時知道心情快樂,心情不快樂時知道心情不快樂,心情既不快樂也不痛苦時知道心情處於中性的狀態。

心粘著時知道它粘著,心生氣時知道它在生氣,心擔憂時知道它在擔憂,心焦躁不安時知道它焦躁不安,心迷惑時知道它迷惑。

主要的動詞是知道。可是我們不想去知道,不是嗎?我們想做些什麼。

我們想知道做什麼,這時心就根據我們的偏好出現這樣那樣的狀態。我們身體也是如此。

“做”這個詞會使我們干預我們的身心的自然運作。

我們就會控制我們的身心來取代看見身心的自然狀態。

我們能控制身心嗎?

我們只有在修奢摩它時暫時地控制一下。

比如生氣出現了,我們念咒或觀呼吸來入定,或修慈心觀,或集中注意力觀察生氣上直到它消失,這樣生氣消失了,我們就認為我們修成功了,我們認為我們好偉大。

你是否看到我們沒有認識“無我”的真相,反而抬高了“我”的感覺?

因此,不要試圖控制任何東西,也不要尋求任何解決辦法。做任何事情都是錯的。

我曾經在泰國東北部的Surin省的一個寺院裡修行。

一天早上,我走出我的小屋,發現一個美麗的小池塘邊有一棵樹,樹下有椅子,我心裡想這裡就是我今天修行的好地方了。

正當我這樣想著的時候,對岸的一位和尚對我大嚷:

“嘿,帕默!想要禪修就已經錯了!”我怎麼錯了?

我是錯了是因為我不知道“想” 或“想要”在發生,那刻我沒有覺知。

“知道”這個詞在佛教裡是最重要的詞。

“佛陀”意思是知道的人,覺醒的人。

當我們忘了覺知時,我們就遠離了佛教,我們走向了自我控制的宗教。

許多宗教有他們的信仰,有的是關於愛。

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佛教徒的人生,我們必須知道和看到身心實相。

我們應該保持知道,持續不間斷地知道。

這裡有人不知道的嗎?(有人舉起手說他不肯定)你知道你不肯定,這已經是知道了。

你也許會注意到:當你聽講時,不去思考任何東西時,就沒有自我懷疑; 只要你開始去思考,懷疑就在腦子裡產生了。

當我們看到某些疑惑產生時,我們不要繼續往下想(一想就助長了它),這樣疑惑就自動消失了,因它沒有繼續存在的因了。

我們看到每個心理現像或心理狀態基於某個因而產生,當因消失時,這現像狀態隨之消失。

有人會不知道的嗎?這裡有人從來沒生氣過嗎?有人不知道貪是什麼樣嗎?有人不知道心胡思亂想時是什麼樣嗎?有人不知道擔憂、不安、高興、悲傷、諸如此類的情緒狀態嗎?我們都知道這些。

因此無論什麼時候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產生了,知道它產生了。正確看待心理感受或情緒的方式,是像看待一群不速之客一樣看待它們的來來往往,不把它們當作我們自己。

生氣或懷疑不是我們,它們不是人或存有的生命,沒有人把它們當作人來看。因此不要給予它們身份的認同,只把它們當作來來去去的陌生物。

某種因導致它們產生了,那個因消失了時它們就消失了。我們持續學習,不斷知道,直到我們真正看到什麼也沒有。

我們也不會從修行中得到任何東西,我們學習佛法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

很多禪師曾經說過解脫後我們無得也無失。

解脫後我們不會得到任何東西,是因為阿羅漢不會再粘著世間的任何東西。

甚至我們想要達到的涅槃,它從來不會發生。

所有的欲求和粘著都必須放下,包括涅槃。

解脫後我們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

身體只不過是我們從這個世界上借來的一堆元素; 心不過是基於某些因而產生,它會隨著因滅而滅去,它伴隨著每個心理現像不斷生滅。最終無得亦無失。

如果我們定要說有得到什麼的話,那就是理解得到提升。

我們如實知萬物。在我們修行四念住(身受心法)過程中我們如實知道的理解能力生起。

我們會看到四聖諦:苦、集、滅、道。如果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四聖諦,我們就中止了生死輪回,苦就完全止熄了。

我們閱讀聖諦時,好像看起來很容易理解身心是苦,但是實際上要體證到這點是最難的事。

通常我們只在某些時候看到身是苦,而很多時候體會不到身體是苦,對它很滿意。

同樣對於心是苦,我們也不一會兒知道一會兒不知道,在滿意與不滿意之間搖擺。

我們看不到身心時時刻刻全是苦的真相。

我們也不能清楚地看到苦之因,第二條聖諦。

苦之因是貪愛。

一些人理解苦之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所要的,當他們得到他們所要的時他們就高興了,這是最膚淺地理解。

禪修者會理解深刻一些,他們看到無論什麼時候貪愛生起了時苦就產生了,這仍是相當淺層的理解。

當我們清楚地看到真相(法)時,我們會看到身和心本身不過是一堆苦的集合。因而,當苦生起時我們再貪求快樂和自由時,心會掙扎,那是在原本已苦的苦堆頂上再加多劑苦。這時苦就無止盡了。

第三條聖諦是苦滅,人們常常錯誤地理解為死亡或死後去的地方。

滅諦是指當我們活著時我們從苦中解脫出來。

身和心會繼續受苦和變化,但我們不再粘著它們。

解脫者身體死亡時不僅僅是從存在的苦中解脫,而所有苦的完全止熄。

第四條聖諦是八正道,這也很難理解。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人們認為這是修行路上的八個不同的階段,

但實際上八正道就像蜘蛛的八條腿,八條腿合起來來開拓這條路,不是一條腿能開拓這條路的。

如果我們有正念(sati)時,八個因素會得到恰當地發展,八個因素和合成正道。

當我們有正念時,我們會以正確的方式(samma ditthi 正見)看待事物,我們會正確地思考、正確地說話、

作出正確的行動。我們會正精進,已生之善法增長,未生之惡法不生。

正念會導向正定。正定時心會中立、穩定、不粘著所生起的現像。因此我們的責任是去修行,以四念處為住,

學習身和心。請持續地觀察,不斷學習,真相將會顯現的。

第四章 我的禪修之旅

——探索正確禪修的過程(1/2)

Wat Suan Santidham, 20071017

佛法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來學習和談論的。

它是一個自然而普通的話題,不需要以很正式的方式或在很正規的地點。

佛陀時代,佛陀在樹下教導弟子們。

佛法既不神秘也不復雜,普通人就能很好理解它。

但是如果一位普通人想修行至涅槃,那麼他或她就得非常精進和全面投入,盡管不需要頭懸梁錐刺股那般。

但也不像聽起來那麼難,一般的上班族能修到看到萬物的實相的智慧的程度,不需要出家就能達成的。

請允許我分享我的禪修經歷,這會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能夠通過實踐看到真相,同時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如怎樣正確地練習,怎樣克服修行道路上可能遇到一些障礙。

七歲的時候,我去一家名叫的寺院,遇到隆波李。

他教導了我禪修的第一堂課。他教我觀察呼吸和數呼吸,數息時說“佛陀”(知道者和覺醒者)。每吸一口氣時,說“佛”,每呼一口氣時,說“陀”。吸氣說“佛”呼氣說“陀”後,數1; 吸氣說“佛”呼氣說“陀”後,數2. 他指導我數到10時重新再開始從1數起。

得到隆波李的指導後,我天天都練習,沒有間斷。

那時我不知道佛陀關於正念呼吸的教導(安那般那念)。

這個教導的真正意思是對每個呼吸保持正念覺知,不強迫注意力停留在呼吸上,也不讓注意力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但後半部分我犯了這錯誤。七歲的我能夠將心很好地安住在呼吸上,年幼的心只會做長者所教導的方法,既不詢問也不尋求結果。

不久之後,我能夠不同的存有的領域游玩。我對天人和更高的眾生感興趣。可能基於過去生的業力或修行,我認識到對其他存有的領域好奇沒有什麼益處。我想:“我不是天人,他們不會讓我和他們一起住,因此我為什麼要越過籬笆去看鄰居家是怎麼樣呢?”

同時我非常怕鬼,這種害怕影響著我,所以我得中止去鬼道游玩。

我如此地怕鬼,當我們家小貓死了時我不能睡覺,我擔心它的靈魂會來找我!

我想我的星界之旅已足夠了,從那時起我決定只觀呼吸。

接下來的22年,沒有老師提醒督促,我每天堅持觀呼吸,數息,重復誦“佛陀”。

我能夠讓心非常平靜。

10歲那年,一天我在戶外的院子裡玩彈珠子,我突然看到鄰居家起火了,火從幾間房子裡燃燒起來,看到這火我震驚了,我快速收起我所有的彈珠子(仍有貪,確保不丟失一顆珠子!),奔向屋子裡去告訴我爸爸。

邁出三步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正念它(觀察者)自動生起了,我看到我的害怕,從一個完全分離獨立的角度看見了害怕。

許多年後我將這個經歷告訴我的一位老師,隆波普,他說這是由於我某一個前生禪修過積累的善業所致。

當非常強烈的情緒生起時,曾經修成的正念會回來看這情緒。

嗔(包括害怕、生氣、壓力、或任何一種嗔心等)是最強烈,常常最容易被看到的煩惱。

通過禪修學到的佛法是永遠不會離開我們的,這完全不同於從書本上和老師那裡學到的知識,它不會忘記,甚至經過多生也不會忘記。

許多人有這些經驗,哪怕只是一片刻,觀察者產生了,它從強烈的情緒中分離出來。

那刻正念產生了,從害怕中分離出來,我當時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很快就把它忘記了。

隆波李已過世了,我沒有老師可以請教。

雖然我知道泰國東北就有許多好老師,但我不認識他們,所以我繼續每天觀察呼吸讓自己平靜一會兒。

在1981年,我29歲那年,我閱讀了一本佛法雜志,在封底上我看到隆波頓對佛陀的四聖諦的釋義:

心出去了,是苦之因

心出去了的結果,是苦

觀察者以清晰的正念看到心的活動,是聖道

觀察者以清晰的正念看到心的活動的結果,是解脫

對第一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心的自然狀態:心在六根門中活動,去看,去聽,去觸,去嘗,去想。

簡單地說,這就是我們怎樣與這個世界互動。

然而,我們普通人運用六根去接觸外境時,心會不安穩。

而對於解脫者來說,這不是問題。

這就是隆波頓的教導之一。

我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這些,我對此很感興趣。

我很擅長於觀呼吸,但對佛法一無所知,完全忽略了它。

幸好隆波頓還活著,他住在省,於是我去他的寺院,寺拜訪他。

我來到他居住的小屋,等他吃完午飯。

飯後他走到屋外坐到一張椅子上,我按照傳統向他拜三拜,然後在他腳下坐下來。

我告訴他我想修習佛法。

他閉上眼睛,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至少有半小時之久。

我不知道什麼回事,心想:他會和我說話嗎?

他是在禪坐嗎?

或者他只是飯後睡一會午覺?

最後,他終於睜開了眼睛,對我說:修習佛法不難,對那些不修行的人它很難。

他告訴我我已經讀了很多書了,現在該是讀自己的心的時候了。

他終於開口說話教導我一些東西,我非常興奮,我告訴他我理解他所說的。

他說如果我理解了,我應該回去練習。

這就是我和他的見面,這就是他對我說的全部話。

我該回去了,坐一通宵的火車回去,並仔細思量他說的話。

隆波頓教導我們學習我自己的心,但是我不知我的心在哪裡,在回去的火車上,我開始尋找它。

我想心准在我的身體裡。我想如果我將對外界的興趣收回來,只觀察身體,最後會找到心。

這是我想的。首先,我開始研究我的頭發,很明顯心不頭發上。

接著我研究身體的其他部分,直到腳部,結果似乎心根本不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看到的全是物質,身體只是一堆物質的集合而已。

我想可能心在滿意與不滿意之間。

於是我讓自己感到快樂舒適,從快樂中找心,快樂接著開始飄走了。

顯然心沒有在快樂中。同樣心也不在不快樂中。

接著,我估想心也許在意念中,我決定念誦佛教課誦,仔細觀察這些念誦的意念,我看著意念,念誦的字句,後來認識到心不是這些意念。

心是那個知道一切的知道者,心知道身體和身體所做的,心知道所有心理感受,心知道所有現像。

我觀察所有發生的現像,最後得出結論心就是那個知道一切的自然的知道者。

領悟到這點後,心完全從所生起的現像中分離出來,分離一片刻後,它再次又粘著現像了。

我看到心能夠分離出來的,這真是一個非同一般的發現。

我練習試著讓這種分離的狀態維持一周,成功了,但只維持了幾個片刻。

我對我的成就感到很自豪,盡管我大量練習,但能夠分離成為觀察者只維持了幾個片刻,我感到這是一個偉大的功績。

大量練習後只有幾個片刻清晰,我本可能很容易地感到失望的,但我很善於自我鼓勵,所以感到很滿意。

我們需知道什麼時候該安慰自己,什麼對自己要求嚴格。

接下來的一周,我看到心在分離的觀察者和粘著現像之間搖擺。

我也能看到心在眼耳等六根之間跳動,於是我想讓它停下來,把所有注意力拉到胸部位置讓心靜止下來,這樣做後感覺很緊,也注意到心不在這點上,我想我得去除這緊迫感。

不要忘記那時我沒有老師指導,我就是自己到處找心。

我刻意專注於胸部的緊迫點,最後緊迫點爆裂了,我感到松了一口氣。

我原以為那天我會修得很好,但是那種緊迫感不斷回來,我得越來越專注以便突破它,像一根針一樣一次次地努力以刺破氣球。

當胸部的氣球爆破的最後時刻,心再次成為知道者、觀察者。

不久之後,心開始四處跑,跑到眼根處看,到耳根處聽,到意根處想。

我不知道怎樣阻止它的運動。

我決定再次專注於呼吸讓心靜止。我花了很長時間試圖找到方法阻止心的活動。

三個月之後,我再次去見隆波頓,我想他會對我的修行很滿意。

我一本正經地告訴他: “現在我能夠觀察我的心了。”

他回答道:“那你告訴我觀察心。”

我告訴他:“心不斷地四處跑,但我能不斷把它拉回來。”

他大嚷道:“那不是觀察心,你在干預它的行為!再去嘗試。”

他沒有告訴我觀察什麼,他只是說我在妨礙心的活動,不是觀察心本身。

接著他向我詳細解說一些佛法知識:佛心是怎樣。

我用力去聽,但完全聽不懂,感到筋疲力盡。

最後,帶著困惑地,我問他是否我可以回去觀察心了。

他說,可以,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全部都已經在那裡。

回去後我仔細考慮隆波頓所教導我的話。

如果我干預了心的活動,那麼我該中止干預。

我決定讓心做它該做的,我只是觀察它不干預。

第四章 我的禪修之旅

——探索正確禪修的過程(2/2)

距第一次見隆波頓七個月後的一天,我下班後去附近的寺院看望我的一位和尚朋友,回去的路上被困在雨中,我的傘抵擋不了暴風雨,我渾身濕透了,走進我的住處,坐下來,開始發愁地想:不要把地弄得太濕了,否則我準會感冒。

基於我所修習的,那刻心作為觀察者分離出來,看見了擔憂出現了,擔憂消失了,不僅僅如此,整個世界消失了一會兒,所有都退去了,只剩下觀察者。

那刻觀察者出現了,甚至觀察者也不是我。我意識到如果觀察者也不是我,那麼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物可以被稱之為我們自己。

我再次回到隆波頓那裡,告訴他我的修行合一了。

他說我已經知道怎樣正確地修行了,我已看到了聖道和三寶(佛、法、僧)。

他說我不需要再去見他了。

當然,我按他說的做了。我有些愚頑,沒有聽懂他的話。

從上所述,我們能不能看到我們不必要出家就能正確地練習好,能獲得智慧之果?

觀察看見心在做什麼,知道身,知道心,單單知道就夠了。

九個月後我再次需要法上的幫助。

不幸的是,隆波頓已去世。

之後,我大多去詢問隆波塔德,有時隆波斯姆或其他一些師父。

我去見隆波斯姆告訴他我當時的體驗。

我從小就禪修,從來沒有被平靜的狀態所捲走過,我一直保持警覺。

但那時不知什麼原因,我被某個點吸引住了,昏沉,甚至有時走路時也昏睡!我對所發生的有些好奇。

我把我的情形告訴隆波斯姆,他問我一位真正的觀察者會對什麼好奇呢,他告訴我這沒有關係,不久接下來必會有更大的驚喜發生。這就是他所說的。這很難以理解消化。

很少有禪師像我這樣事無巨細地告訴你們禪修經歷,以提供參考。

我甚至告訴你你的心正在為你做什麼。

我繼續禪修和理解佛法。作為觀察者,心從現象中撤離,對所生起的現象距離越來越遠。

接下來有一段時間無論什麼目標生起,我極其專注地深入目標,我真的想把他們看清楚,那時,我和隆波坤在一起,他是隆波頓的一位弟子,他對我說:“帕默,觀察心,記得觀察者。”因而我不得不中止了對目標的深度專注。

我以為他的意思是說清楚地看觀察者,所以我專注地看觀察者,我盡我最大努力去專注於觀察者。

事實上,這不是我們該做的,我這樣練了一年,直到心完全靜止,像膠水一樣粘著觀察者。

許多人喜歡這樣做,像我這樣將注意力鎖定在呼吸上或鎖定在觀察者上,這樣做是沒有用的。

小心這樣情況發生,不要犯我這樣同樣的錯誤,停滯專注在呼吸上22年,又粘著在觀察者上1年。

最後,我終於放松鬆下來,讓心自然運行。

它可能會滑向所生起的心理現象,然後又回來成為觀察者知道者。

我不再粘著在觀察者上,讓它滑入現象,然後又回到觀察者。

心有時是觀察者,有時不是,來來回回在觀察者和現象之間變動。

某一刻,心從兩邊出離,停止在中間,既不是觀察者也沒有粘著現象,什麼都不是,我想這必定是涅槃了。

我去拜訪隆波塔德,他要我堅持做。

沒有多少人達到我這種狀態,因此他要我不停止練習。

我告訴他我害怕我會粘著這種狀態,他一再保證如果出現粘著他會幫我。

事實上這是一種奢摩它。但因為很少出現,所以他想我該保持它。

一天晚上,我碰巧遇到一位和尚,隆波博建。

他問修行情況,我告訴他我正處在一個美好的境界中,問是不是涅槃呢。

他笑起來,說:“那是什麼樣的涅槃境界,會有一個入口一個出口呢?”

他的話震動了我,我的心從那個境界中退了出來。

我意識到像我所說的這樣將搖擺的心停止於某處,這種三摩地不是止熄苦的方法。

我決定我再也不干預或保持任何境界了。我只是單純地知道。

從現在起,我只是去覺知所生起的任何現象。

現象整日整夜地生起滅去,像跳舞一樣閃動。

它就這麼回事。不久後我對一直這樣觀察感到很厭煩,我希望能停一兩天都好。

不管好或壞,就是停不下來。正念它自行運轉,沒法停下來不運行。

為此我去拜訪隆波普。盡管那天他很忙,他還是騰出一小時來幫我解惑,他讓其他人等著,因為他認為他得優先幫我。

後來我們兩個人都弄得筋疲力盡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回事。

他告訴我在我這個階段心觀察現象就是這樣,但我還是沒有被說服,最後,我讓他放下我繼續去見其他來訪者。

接下來我寫了一封信給隆他馬哈巴。

他回寄了一本書讓我讀。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一些與我目前狀態相關的信息,說的和隆波普是一樣的。我想一切都進行得很好,只是我太累了感到乏味。

記得一天我正在車站等車,我忽然想起我該去試試數息,它是我的老朋友,在未遇到隆波頓之前我常常練習的修奢摩它的方法。

我想練習只是為了休息一會兒。當我數息數到28時,心進入三摩地(止於一處),那種不斷閃動跳舞的現象終於停止下來。

出定後意識到我真蠢我把數息完全放棄了這麼長時間。

我需要止定。我太想通過觀察心來發展智慧了,而導致觀察的能力像一把鈍刀無法進一步切斷任何東西。

我認識到奢摩它能讓心得到休息和保持銳利,能使心帶著能量和警覺去觀察現象。

我們有時需要修奢摩它來達到平靜。一旦平靜了,我們出定,自然地觀察身和心。

我在這兒告訴你們了我修行路上所遇到的種種錯誤。

首先我粘著奢摩它,後來我四處找心,再後來我粘著觀察者,再後來我在境界與觀察者之間搖擺,再後來完全放棄奢摩它。

我們不能放棄奢摩它,但也有一種不恰當的說法是只修奢摩它而不修慧,修奢摩它很重要是因它能給我們帶來能量以支持我們修慧,但它完全不同於修慧不會導向涅槃。

後來我再次收到隆他馬哈巴的回覆。

他在信中告訴我正確的修行並不複雜,我們只需當下如實了知身和心。

這點總結得非常好。以正念如實知道身和心,持續知道,不斷知道。

因而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名普通在家居士,我們能修行到相當地程度。

我做到了,然而,達到了一個點後我感到有太多責任,感覺要有更多時間來修練,所以我於2001年決定出家做和尚,

實際上,是我妻子建議的!

我們不必出家做和尚才可以修練成功,在家居士同樣可以修得很好。

作為一名在家人,我將我的禪修經歷報告給禪修老師聽時,經常有和尚也在場聽。

我記得一次一名和尚問我是怎樣達到這個程度的。

他坦承他出家20年了沒有達到過,甚至沒有接近我僅在一年內達到的程度。

我告訴他我只是沒有讓心整天處於靜止平和的狀態。

一旦我的心平和了,我不間斷地保持觀察身和心在做什麼。

我觀察身體的行、住、坐、臥,不是我,是身體它行、住、坐、臥。

身體坐著,不是我坐著;身體它躺著,不是我躺著。

身體只是一個帶著意識的物體,一堆元素,流進流出,不斷生滅。

我觀察心,它整天整夜地運行著,思考著,編故事,一會兒快樂,一會兒不快樂,一會兒友好溫和,一會兒粗暴刻薄。

它四處跑,好像沒有間歇,到眼根去看,到耳根處聽,到鼻根處嗅,到舌根處嚐,到皮膚表層處經驗感受,到意根處想。

它來來回回,自行運動,連續不斷。我們不能控制它,也不能選擇什麼時候會快樂、溫和或平靜。

它在所有事物中循環:它總處於流動狀態,沒有停歇,也不受我們控制。

當我們看到一切總是變化著(無常),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持續存在(苦),一切不受我們控制(無我)時,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佛陀所教導的三法印。

如果我們練習正確,物質和精神現象將會呈現出它們的真實特徵。

這就是內觀的目的。內觀不是思考事情,告訴我們自己我們不是這具色身,那不是真正的智慧。我們必須如實觀察,從經驗上體證三法印。

請以這種方法觀察和了知,某一天因緣具足時,三法印就自動清晰地顯現,涅槃就會發生。

我們看到身和心沒有一個“我”存在,身和心的實相只是色受想行識五蘊。

當我們看到這點時,我們大多數人感到震驚,有些人感到悲哀,有些人感到厭離這世界。

最後,我們終於生起了平等捨智,快樂或悲傷,好或壞,我們都只將它們看成同等的境界,都不過是現象的生滅,都隸屬於三法印。

到了這個點,我們大多數人會對這個世界感到厭離和無意義,但這不是不善的厭煩心,事實上,這個心所生起時心情平穩公正,不粘著現象。

試著以平等無分別的態度去觀察生起的現象。不要憎恨煩惱,當它們生起時知道它們已生起。

佛陀從來沒有教我們不要有煩惱,他沒有教我們當煩惱生起時設法去除嗔心或其它煩惱,如貪心等。

他教我們當煩惱生起時我們知道它們已生起。

生氣時,了知心生氣了,不是我們生氣了。

貪生起時,看到心有貪著,不是我們貪著。

我們不是心,也沒有我們。以這種方法持續觀察。

當我們看到身和心都不是我們時,我們就可以說已獲得真正的智慧。

當我們智慧圓滿時,心就完全平等公正地對待一切。

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有名的“中道”。

它不受任何生起的現象的影響。

當幸福來臨時,我們知道它只是暫時的不會沉溺其中。

當痛苦來臨時,我們知道它只是暫時的也不會迷失其中。

我們看到所有一切無論好的壞的都是無常的,只是隨著它們的因緣生起滅去。

當煩惱來臨時我們不憎恨它們,請記得它們是我們的老師,能夠向我們展示三法印,它們和善心所一樣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智慧。

我們每天持續以這種方式觀察,我們將看到所有精神和物質現像基於某些因而產生,當產生這個現象的因不再存在時,現象就滅去了。

心開始自動地清楚地知道所生起的現象。

當它能清晰而迅速地看見現象時,現象就立即滅去,它們不會長佔據我們的心,不會編故事,制造痛苦。心就自然地進入一種深定,稱之為“三昧”,不管你有沒有經驗過這種定。

在這個階段心看現象非常迅速地生滅,心甚至不知道生起的是什麼。

每個現象只是簡單地生起滅去,來了去了。

心知道它們來了去了,但不知道所知道的是什麼。

泰皇陛下曾召開一次高層次的僧人會議,會上陛下問

如果知道但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什麼,

(知道生滅但不知道什麼在生滅),這是不是也稱為知道。

當時隆波普肯定了這點。

這顆能知的心在知道,但它不知道所知道的是什麼,它不會捲入到相對的二元世界中去了。

它看萬物平等,它不是思考或概念上的理解,也不會迷失在故事裡,那種故事充其量不過是在相對層面上真實。

當我們在究竟層面上看見真理時,我們看到萬物沒有名字,生起滅去。

當我們清晰地看到這點時,我們接近了入流果,須陀恆果。

然後我們看到生起滅去的每一事物都只不過是一團苦。

心智慧、平和、對任何生滅無分別,然後心進入純淨意識。

當它達到這裡時煩惱開始根除,涅槃,苦的止息,就出現兩三個片刻。

然後入流果聖者返回到相對的二元世界,仍然冥想真理。

他或她也能看現在哪些煩惱已去除哪些煩惱還殘餘。他或她繼續和平時一樣禪修:觀察、知道身和心。

在家人能夠修得非常好。畢竟出家在家,只是位置相對不同,在究竟層面上無差別,兩者都有身和心,同樣以相同方式知道身和心。

一天的禪修理論知識教導就到這裡。

回到你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觀察身和心。

不要坐著思考身心,那樣會減慢禪修進度,使修行變得困難。

我以舉幾個實例來作總結,讓你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禪修。當你坐著等人感到厭煩時,知道厭煩生起。工作日的下午時分,懶惰心生起了,知道懶惰心生起了。當你想和一位朋友聊天時,知道想要聊天的欲望生起了。談話談得很開心時,知道開心生起了。飢餓感生起了時知道它。在自助餐館挑選食物時,看到食物不合胃口,此時知道不滿意生起了。以這種方式知道,直接從你的經驗知道,看各種各樣心生起滅去。懶惰心生起滅去了,厭煩心生起滅去了,欲望心生起滅去了。當你品嚐食物時,味道比你預想的要好,快樂生起了,知道快樂生起了。沐浴時注意生起的各種心情。特別是沖冷水澡時,注意一系列的變化產生了:害怕冷水的感覺生起滅去了,當我們洗乾淨擦乾身體後放鬆感和愉悅感生起了。

遇到交通阻塞的時候,這正是觀察心變化無常的最佳時刻。遇到紅燈,也許我們排在長長的隊伍後面,感到焦躁不安,知道此刻焦躁不安感生起。接著綠燈亮起了,我們高興一陣子,但我們剛要準備過去時紅燈又亮起了,我們感到十分沮喪。我們注意到我們比幾分鐘前處在20台車的後面時感到更加不安了。誠實謙卑地觀察知道心中什麼生起了。我們會看到我們內心的惡,可以這麼說,我們看到我們自己比別人好不了多少,所以我們不再因他人給我們帶來痛苦和悲傷而責備任何人。世間的惡只不過就是煩惱,貪嗔痴佔據我們的心,其他人也如此。在這點上,每個人值得我們同情。如我舉例所說的那樣,觀察心並不難,我們就是需要勇氣、耐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

第五章 看見真相

我們要以開放的身心來聽法談。

如果以封閉防禦的心來聽法,那麼我們就不能正確理解法義。張開耳朵來聽,遲些再思考。

這樣試試。輕易相信我所說的一切是不正確的方式,那樣不明智,我們不應該輕易相信別人說的話。

另一方面,輕率地否認我所說的同樣也不聰明,一個忙碌的頭腦才會選擇不相信別人的話。此時此地聽法,然後在我們的經驗中去試用,自己來判斷聽到的法是不是真的。我們會在我們的練習中得到答案,我們自己會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不是真的。這才是正確的方式,這樣會使我們越來越明智。

讓我們來看看我所說的是不是真的。

現在我告訴大家,正念的生起是一種善法。

我們練習,自己來看,哪些心理狀態是善的,哪些不是。我們自己來看下面所說的是不是真的:真正的正念產生於觀察物質與精神現象,也就是說,觀察身心內什麼在發生。覺知呼吸的進出,覺知身體的行、住、坐、臥。心快樂、不快樂、中道,如實認知;心貪、不貪、如實知道;心有嗔、無嗔、有痴、無痴、焦躁、沮喪,如實知道。

身心內無論什麼樣的物質或精神現象產生了,練習認出它們。你自己去試去看這樣練習會不會帶來正念。練習一個月左右看看,如果我說錯了,你可以稱我為騙子。但不要思考現象,不要把注意力投注在現象上。我們必須真正知道什麼已生起了而不干預它們。不要把注意力專注在身體上,呼吸上,腹部或腳上(經行時)。只是盡可能地知道當下身心內什麼發生了。這樣真正的正念它自動會產生。

正念生起後,我們以公正無分別的中捨心來持續觀察所發生的一切。這樣的一種中捨心它不急著知道什麼發生了,它讓現象自然發生,發生後才知道。當它知道時,它不會滑入到生起的現象中去看個究竟,它只是有距離地觀察,如同站在河岸邊觀流水,它不會跳到河裡去。

知道什麼已發生後,我們不干預所發生的。俊男美女路過我們時,我們不必避開不看,眼睛看到了,就確認“看”發生了。看後若貪心生起了,如實認出貪生起了。不要干預進程,只訓練知道。如果貪或嗔生起後就想辦法去除它,那麼就不是以中捨的態度來知道,我們在知道不干預,只要知道就夠了。同樣也不要四處尋找一些東西來知道。無論什麼,讓該發生的發生,發生後知道發生了。

一旦知道已生起的現象後,我們不要專注在它上面,那樣將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是干預它。無論生起的是好是壞,喜悅的還是痛苦的,都以無分別的中捨心對待。幸福或善心(如同情心,甚至正念)生起,都不要試圖執著它,不要試圖得到更多。不道德的或不快樂的境界生起了,不要試圖快速去除它,這不是中道的方式。心不平等時,我們就不能如實看待事物,我們就會有干預的可能。

如果我們不知道怎樣正確地禪修,當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產生後,我們接著就試圖設法去除它,那樣會把我們弄得很緊張生硬,然後我們接著想辦法去除緊張,或者頭腦就開始想東想西,甚至想找一個方法把頭腦的思考功能去除!思考是心的完美的自然的功能,沒有必要中止或干預這完美自然的功能!

知道前,我們不要帶著太強的目的性去觀察,也不要帶著期待去等待。知道時,我們不要迎取和專注在現象上。知道現象生起後,我們不要以任何方式去干預現象。這樣我們就會清楚地知道,練習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看到自己有很大的改變,禪修的善果在我們生命中生起。

如果我們練習正確,這種改變很快就發生。其中一個改變是我們會發現煩惱(貪嗔痴)看起來似乎比以前生起得更多了,但它們沒有以前沉重,變輕了,也不能像以前那麼輕易把我們的心捲走了。這是因為正念看見它們,在它們還沒有攀緣擴大前就知道了它們。熄滅一根火柴非常容易,但要熄滅一屋子的火就非常困難。一個微細的惱怒的苗頭沒有注意到,可能導致一場嗔恨的大火發生。正念熄滅煩惱的小火苗越快,那麼它發展成大煩惱的可能性就越少。

我們將能夠明顯地看到我們的生命有了不同。隨著練習,我們的煩惱會從程度上減輕和時長上縮短。我們會感覺好像以前我們生活在黑暗中或迷霧裡。當我們仍處在迷霧中時,我們會認為在霧中似乎很正常。這好像天生的色盲,他會認為他和其他人一樣看得清楚。一旦去掉了盲點,他看事物比以前清晰多了。那時他才感到原來以前他是多麼盲目啊!

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一直完全生活在愚痴中,暗霧裡。只有心覺醒過來,它有了正念,明亮、敏銳、乾淨時,我們就清楚地看到我們以前整個人生生活在黑暗中。有了正念,心自然地喜悅,不需要外在的激勵,我們繼續觀察身和心的工作。

如果我們練習正確,一個月內應該看到明顯的進步。如果我們練習了好幾年了,還沒有任何智慧生起,那麼就肯定修錯了,或者粘著在奢摩它上。我們認出生起的身心現象,正念就會自然生起,接著我們就修內觀。心變得穩定,將從生起的現象中分離出來,公正地看待生起的現象。心能夠不期盼、不抓取、不干預地觀察身心現象。

我們將看到身和心不是我們。身只是一團不斷運動變化的物質。心是一團不斷運動變化的非物質。心隨因發生變化而變化,如果有貪嗔痴的因,貪嗔痴就生起;因滅,果就滅。我們不能控制它,我們一次次看到真相。我們看到所有生起的現象是無常的,不會持續長久,基於某種因而生起,不受我們控制。

隨著我們修行的發展,我們將清晰地看到無常、苦、無我三法印這些真實的特徵。內觀是獲得所有現的三法印的智慧,從而洗掉我們對事情的錯誤的理解方式。首先我們將洗掉 “身和心是我們”的錯誤認知。到達這點時,我們到達初果位,稱為入流果。

簡而言之,作為人,我們完全被欺騙了。我們缺乏智慧,認為我們是這身和心,我們給身心取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是我們的身份,相信這就是我們。別人有不同的名字,進一步強調我們是單一的個體“我”。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不斷肯定這個“我”。無論是思考、談話或做事,我們總是滿懷興趣地隨帶著“我”走。

我們一直做著肯定突出“我”這件事,做得太久了,以至於一點點正念都不夠以看到大的效果。我們得有耐心地禪修。如果我們練習正確,我們會看到變化,有的人慢,有的人快。最低程度,當心平穩、無分別地看待生起的身心現象時,它是愉悅的,平等的,它不會捲入現象中,不會粘著現象。

我們以這種方法練習但還沒有入涅槃之流時,此時我們不能不耐煩。要看到練習後我們已經獲得了快樂,智慧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越不耐煩,進步就越少。不耐煩是貪,會導致消極的後果。如果我們為智慧和覺醒輸入正確的因,合適的果肯定隨後就到。

智慧生起的恰當的因是正定(samma samadhi ), 這種正定基於覺性,它安住於當下,不落入生起的現象中去(在《兩種定》那章稱之為知道者)。我們大多數禪修者,鎖定在一個禪修目標上,如在呼氣吸氣上,或經行時在腳上,這是不正確定, 是邪定 ( micc?-sam?dhi),心落入到目標中去了, 它不是穩定的心。雖然它是好的,但沒有智慧看不到自然的真相。

一個穩定的心看到身體在呼吸或行走,不是我們在呼吸或行走。它只是一具身體。起貪嗔痴的心也不是我們。心生氣了,不是我們生氣了。心迷惑了,不是我們迷惑了。身和心在做它們的工作,它們做它們該做的工作,不是我們在做。此刻如果生氣生起了,感覺像是我們在生氣。但如果我們有正念,我們就看到生氣已生起了,此刻心成為觀察者。生氣不是我們。萬物分離剝析後,可以這麼說,就看不到有“我們”存在,只有物質與精神現象。堅持不間斷地練習,智慧就會生起,心就會淨化,我們將發展出一種如實理解事情的方式,這遠遠超越任何智力知識。我們用心去知道的,將永遠不會忘記。

禪修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但我們不能懶惰,我們不能停止練習或錯誤地練習而期待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我一次又一次地講述正確的修行方法的原因。以平穩中道的心如實觀察身和心。盡可能不間斷地知道當下身體在做什麼和心裡有什麼生起了。我們不能強迫心知道它能力之外的東西。它會自動進步。我們不能強迫心總是具足正念,萬物都無常,它也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某個片刻正念具足,然後迷失好一會兒。如果我們練習得好就這樣。如果我們不練習,我們就會從早上到晚上都在迷失中。

詞彙表

煩惱 – 通常又指貪嗔痴,它們染污心或覆蓋心,使心不純淨,不能如實看見事物。貪(渴望),嗔(害怕、生氣、悲傷等),痴(不明白真理;缺乏智慧)。

禪修 – 有兩種:正式的禪修和日常生活中禪修。依照佛陀的教導修行,以便獲得智慧,如實看待事物,從而從苦中解脫。

造作 – 行蘊或心理活動。在本書中,通常指沒有意識到的潛在的煩惱,對“我們是誰”錯誤知見及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在某些章節中,特指念頭造作出來的錯覺。

五蘊 – 構造身和心的五個集合:色、受、想、行、識。通常,沒有涅槃的人錯誤地相信他們就是這五蘊,沒有認識到無我的真相。

心 – 在本書中,用作兩種解釋:

1) 最普通的用法是用在“身和心”這個短語中,比如:”我們必須對這身和心有正念”,在這裡”身”代表的是五蘊中的第一個:色,而”心”則是包括了五蘊中後四蘊(又稱之為 ”名”),即所有心理現象:受、想、行、識。

2) 第二用法是用作“觀察者”, 它觀察、覺知、知道。簡單地說,它是指五蘊中的第五個蘊:識。不要把它看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避免與新時代的靈修書籍提到的“純淨的意識”相混淆)。隆波帕默在這裡所提到的“單純意識”是指一種初步的覺知,它允許經驗現象的發生,並且它隨每一現象的生滅而生滅。比如,隆波說:“身體行、住、坐、臥時,心是觀察者,它觀察身體的行、住、坐、臥。”

正念 – 對身體或心理現像的覺知。特別是指覺知當下的身體在做什麼,或認出剛剛已發生的心理現像或心理活動。隨著禪修者覺知身體現像及認出已生起的心理現像的能力提升,真正的正念會自動生起。

涅槃 – 正覺,苦的止熄,煩惱徹底的根除。

現象 – 心理或身體現象。身體現象包括身體的運動,呼吸,身體的狀態(行住坐臥)及諸如此類。心理現象指主要的心理狀態,比如想、焦躁不安、或好奇、情緒、以及感覺,但本書中主要指只停留片刻的真實的自然心理狀態。

智慧 – 佛教裡所指的真正的智慧,不是智力上的知識,它經由直接的體驗,如實看見事物的真相。這裡是意味著至少看到身心三法印中的一項:無常(總是變化的),苦(不能持續),無我(不受控制的)。這在正文中已詳細解釋。

五 小參會談(22)

學生1:我能越來越多地看到的生起的現像了,但還常常認出它們不夠快,以至於迷失其中。

隆波:很好。我們不能總是一切時都知道。有時迅速而清地晰知道,有時迷失在六根門頭(想、看、聽、嚐、聞、觸)。只要堅持不斷地去知道就可以了。

學生2:我感覺我好了很多,能看到更多煩惱了,盡管有時仍迷失在妄想中好久。

隆波:此刻心怎樣?

學生2:有些緊張。

隆波:你在壓制它嗎?

學生2:不確定。

隆波: 你看見了心的僵硬遲鈍嗎?你正在壓制緊張,你想迫使心盡可能安靜下來,因為你擔心它表現不好。這不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如實知道身體,如實知道心,不要去壓制或控制任何東西。

學生3: 我練習得正確嗎?

隆波:你看得見煩惱生起嗎?貪嗔痴,哪一個出現得多些?(痴是指迷失在妄想或感覺中)

學生3:我不能確定。大部分時間我的心是靜止不動了,接著出現多些的是擔憂。

隆波:當心擔憂時知道它擔憂。除非我們強迫心專注在一個禪修目標上,否則心從來不會靜止不動。如實知道什麼現象生起了。像現在,心在妄想,你看到了嗎?如果你看不到這點,你最好觀察身體多過觀察心。觀察身體的行、住、坐、臥。

學生4:我想我准是專注過度了,每次經行時我感到脖子非常疼。

隆波:你確實過度專注了。當你決定去經行時,你就變得僵硬了,壓力產生了,然後壓力進入頭部和脖子。輕鬆地走,愉快地經行。觀察身體在走。當你感到不舒服時,知道不舒服。當心妄想時,也知道它在妄想。

學生5: 我練習已有一年了,正念常常生起,我能看見嗔、貪、嫉妒,能看見心迷失,能看見所有事物反復地生起滅去。不久前某天我看到嗔心生起,接著立即滅去了,接著,心跑到耳朵去聽,它知道是風,接著嗔心又生起了,這就是一連串的發生的過程。

隆波:你修習得很好,你開始如實看待事物了。

學生6:我開始感覺這個世界真的令人感到厭煩。

隆波:這是心覺醒時我們應該怎樣感覺這個世界的。你在進步,現在你和世界之間有了空隙。然而,厭煩仍是太苛刻了,沒有以平等心對待生起的現象。

學生6:過去我只是對痛苦的狀態感到厭煩,現在我對快樂的狀態同樣感到厭離。

隆波: 那麼你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世界是個迷人的地方,快樂的地方。現在你看到快樂也是煩人的。你能不能感覺到快樂只不過是苦的另一面?

學生6: 是的,能看到。

隆波: 你修得非常好。堅持下去,但要有耐心。

學生7: 當我觀察時我滑入到生起的現像中,被吸引住了。

隆波: 我們之所以被吸引進去了出不來,是因為我們太努力想看見它們了。什麼現象生起了,知道它,好!;接著下一個生起了,知道它,好!

學生7: 我同樣也不擅長修奢摩它,當心開始定下來時它就妄想紛飛。

隆波:不需要修奢摩它。你屬於思考型的人,所以你應該觀心念。保持不斷地觀察知道,心自己會平靜下來。如果心起妄想了,知道它起妄想了。盡你最大努力先讓心理現像生起,再知道生起的現象。現像生起時,你傾向於太快去思考,這樣它就很快消失了,而沒有真正知道什麼發生了。你過分讓智力領著你走了。那樣我們不會得到修行的善果。

學生8: 我每天經行15分鐘,感到比以前快樂多了,不那麼煩自己了。然而,最近我發現自己經行時完全迷失在妄念中,很長時間都沒有覺知。

隆波:盡量在日常生活中也練習。有時當我們設定時間去練習時,我們反而只是盡力度過一段設定的時光,時間一過我們就感到開心了,設定的那段時光我們沒有覺知現像。如果經行沒效果,你可修習坐禪,或修習持咒念誦,注意心跑開了時知道。如果我們能夠經常注意到心掉入妄想中去了,這時我們的覺性越來越強了,迷失會減少很多。

學生9:我的修行有進步了,我經常能看到心掉入妄想中去了。由於掉舉,我的心很不穩定。我也能看到許多心理現像。然而,我發現當我與人交談和社交時很難保持覺知。迷失在談話社交活動中,這正常嗎?或者就這樣保持零星地覺知?

隆波:可以,沒問題。不過注意,如果不是必要說話時,我們不要說話。佛陀教導我們,在修行的早期階段,我們不要涉入太多社交活動。如果我們涉入社交活動,我們會談過不停,會導致講一堆無知的無意義的廢話,頭腦裡滿是妄念。然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談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我們可以談話,同時交談時觀察知道有或沒有正念。

學生9: 有時當心快要掉入到妄想中去了時,我立即覺察到了,我感到很開心,臉上露出了微笑。

隆波:注意不要用力禪修,那樣心會感到繃緊僵化。你進步多了,正念生起了,看到了沒有?過去你的心想過不停,焦躁不安。我曾要你反復去觀察跑掉了的心,你就不它固執於它了。你練習了,現在你覺知力增長了許多,開心多了。

學生10:我的心現在表現好多了, 我想知道是不是太專注於呼吸了,因為我感到自己進入到一個深遠的安靜的空間,感到身體很輕。

隆波: 你在修奢摩它,這些是過分專注的結果,心移到禪修目標上,專注在那兒。身和心感覺會變輕。感覺輕時,知道輕;感覺重時,知道重,這樣在禪定裡觀察。但不要試圖將心從禪修目標中拉出來,帶回去,讓它自己進去。保持它,保持觀察身體。

學生11:最近我在一個森林道場禪修了一段時間。一次我正在經行,我看到一個念頭生起滅去,另一個念頭生起滅去,然後有一個間隔的空隙,然後有一刻我意識到這就是覺性它在起作用。經過了這個心生滅的體驗後,我感覺覺性非常清晰。然後它又不清晰,然後它又再次清晰。

隆波:我們應該覺知每個生起的現像,以清晰而放鬆的方式覺知,它不必特別清晰,平常清晰就夠了。

學生11:接著我注意到心開始思考,接著思考的心滅去了。接著不可想像的明亮來到我眼裡,它是如此明亮以至於我感到震驚了。接著我的心好像是爆炸了一樣,心和任何別的東西之間沒有差別,“我”與周圍的環境是一體的。明亮退去後,一切返回平常。我開始注意到我曾帶著目的禪修,目的性一直摻雜在我的禪修中。有時強,有時弱,但一直有目的性。我看到目的性導致熱產生,我再也不想要目的性了。然而我不知道沒有目的性後怎樣禪修,我困惑了一段時間。

隆波: 你需要保持知道,知道困惑生起。

學生11: 最後我放棄了。放棄後,心就集中到一點。它微笑了,接著看見了一條道路。它看見我們練習不是為了任何自私的原因,不是為了我們。我們練習,心就自行工作,不需要干預。正如您以前所說的一樣,它像一條河,心自然地流向海洋。接著,正念繼續觀察由於目的性而產生的熱和運動,但我還是不能中止目的性。經行時,我看到前一刻,然後下一刻還沒到,我所處的位置就在那裡。過去片刻已過去,下一片刻還沒生起。這種經驗繼續發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當我看我妻子時,初一眼我看到她,我好像看到一個陌生人,接著記憶生起,認出這張面孔。

隆波:是的。當我們最初看事物時,是沒有記憶的,然後這是誰這是什麼的詮釋生起。你有沒有注意到接下來心就評價,比如認為她漂亮或醜陋?

學生11: 不是認為她漂亮或醜陋,但判斷生起了,知道我和她的關係。

隆波:持續地練習,還不夠,你能不能注意到你還有“我”的感覺在?

學生11:是的,我能感覺到,我覺得我被它欺騙了。

隆波:很好,知道它,如果我們跟隨它,路就走錯了。知道它就夠了,你現在能看到它嗎?

學生11:能。

隆波:太好了。但還有煩惱,你得繼續觀察它們。我想你長篇的禪修報告表明你想告訴我你已經見到法了,見到聖道了。然而你還差一點。

學生11:有時“我”生起,正念看到它,它迅速滅去;有時它生起沒有被注意到,就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隆波:你是一位非常棒的禪修者,堅持練習下去。注意你還有些控制,還過分抓取現象。持續觀察“我”的生起滅去。

學生12:我禪修至今已有兩年了,十個月前向您報告過禪修情況,請您看看現在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

隆波:不需要調整,只是你需要練習多些。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全天地練習。現在你在壓制自己,看到了嗎?讓心自然地做它該做的,像玩游戲一般輕鬆地觀察。你的練習比以前好多了,你有時非常平靜。但當你平靜時,你高興滿足於平靜,你粘著平靜了。心高興時盡量知道,小心不要粘著高興,那樣你就不能前行了。

學生13:此刻我看到我緊張、害怕、迷惑。現象生起後我能看到它們。我能以中捨心看待大部分現象,但對於煩躁,我有些困難。煩躁生起時我不能以有效地中捨地態度來看待它。煩躁好像一不注意就來了,好久才知道它來了,接著練習退步了,心四處漫遊。

隆波:煩躁占據了操縱了我們的心。煩躁是嗔的一種。如果我們感到不舒服,嗔就生起了。我們感到快樂或舒服時,我們就沒有嗔。觀察心的工作,心不是我們。不管它快樂不快樂,善還是不善,有沒有嗔,這都是它的事,我們不需要卷入進去。身和心做它們自己的工作。當煩惱進來了,占據我們的心時,及時知道。不要試圖抵制它。占勝煩惱的方法是不抵制它們。它們像水那樣流動,如果我們阻擋,我們就制造壓力;水就有了許多的衝力。我們應該看它們來來去去。就你的情況而言,因為你不喜歡它們,它們才久久不肯離去。你根本不想讓它們生起。

學生13: 還有其它的我該做的嗎?

隆波:你練習得正確,但我認為你應該多練習奢摩它,多些平靜。因為現在你的觀察能力有些干澀,在與煩惱鬥爭的過程中,你耗損力量而顯得有些干枯。

學生14:當我觀察心時,我創造出一個精神境界,從那裡觀察,這樣正確嗎?

隆波:完全錯了。創造任何東西都是錯誤的。我們的工作只是自然地去知道真實的東西。

學生14:但對我來說,它好像是一個禪修目標。

隆波:它是你粘著的一個目標而已,你把你的注意力專注在那裡了。相反,我們要觀察剛生起的現象,就像去看剛剛出爐的新鮮麵包一樣。

學生14:但是當我創造出這個目標後,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它現象的生起。

隆波:是清晰了,但超過正常了。你會把你的目標物看作是永恆的,而其它一切是暫時的,這不是實相。

學生14: 但它非常平靜。

隆波:你粘著奢摩它了。甚至把注意力專注在心上仍然是專注。如果你粘著空寂的境界,你的心也許會平和,但那不是自然的心,不會成為理解真理的適當的因。它是一個較高的境界,但它不產生智慧,不止息苦。你把它看作是永恆的,不是無常的。

讓心做它該做的,讓它隨著它的因而變化。對任何境界不要有一點點偏心。無論什麼發生了讓它發生,知足地去觀察它們。你在執著那個觀察者,從而使心安靜了。不要執取它。

學生15:我盡力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看到這個心有時知道,有時迷失或過度專注;有時中道,有時偏心;有時進步,有時退步。有時掉舉好長一段時間。有時奇怪的事發生了,事情一閃而過,我知道它發生了但不知道什麼在發生。(隆波:不需要知道). 然後,好奇心生起了,我知道好奇心生起。現在我請您給我多些建議。

隆波:你能不能看到現在你的心覺性不穩定嗎?

學生15:是的,它沒有在當下。

隆波:你能看到這點,很好。你修得很好,繼續用功。

2009年4月24日隆波和學生的會話

學生16:正念自動生起了:當我觀察手臂移動時,它消失了。有時觀察呼吸也消失了。

隆波:你太粘著寧靜了。許多禪修者找到一個寧靜的所在,就用力維持在那裡,他們害怕情況變壞,害怕有煩惱,害怕心打妄想跑開了。就讓心妄念紛飛吧 – 沒關係。當它妄想時知道它妄想就可以了。迷失在思考裡,知道它,一次次反覆知道它,這樣好過靜止心不讓它動。你修的是奢摩它,止心不動。如果你想要到內觀的程度,你得看到三法印:無常(變化)、苦(不持續)、無我(不受控制)。

當心覺醒時,不加干預地看待已生起的現象時,現象就會滅去。我們如實觀察身和心內現象,它們就會教我們、向我們顯示三法印。心將自動教我們法。所以不要試圖迫使心安靜,或試圖控制任何東西。

學生17: 我練習得正確嗎?

隆波:確保你看到了你在想,不是知道念頭的內容。現在你的心在想,你知道嗎?

學生17: 是的,我知道。

隆波:很好,這就是怎樣禪修,讓心自己運行,我們知道它剛剛已做了什麼。止心不動是不明智的。如果我們止心不動,我們就陷入到專注裡去了,不是在禪修。讓心迷失,然後知道它。當我們知道剛剛什麼發生了時,我們會看到心會明亮清新片刻。現在你充滿好奇,你看到了嗎?

學生18:我不確定我做得對不對。

隆波:知道此刻你感到疑惑。我們觀察所有現象是為了看到一件事:萬物隨因緣生起滅去。我們清楚地看到這點時,我們就達到初果(入流)。非常簡單。但是通常當某種心理狀態生起時,比如疑惑,我們常常不斷地思考,更增長了我們的疑惑。我們忘記確認它生起了,反而為它四處尋找解決辦法。如果某位老師給我們答案了,我們記住了他或她說的,認為我們現在有了知識了,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不過是記住某些東西,不是真正的知識,我們並不真的知道。真正的知道發生於我們清晰地看見現象生起滅去的當下。

當生氣產生了時,通常我們沒有確認我們生氣了,而是瞪著我們生氣的那個人,我們的興趣跑到我們生氣的那個人那裡去了。越氣惱那個人,我們就越想起那個人。你注意到了沒有?我們愛生氣,愛其它煩惱,比如貪心。無論我們嗔恨或貪愛什麼,它們就是我們想得最多的。我們忘了簡單地確認知道那一刻心起了貪嗔痴,而甘於在煩惱的影響下。

有時當我們禪修時煩悶生起了,我們就變得懶惰而停止禪修,我們沒注意煩悶生起了。由於片刻失去覺知,稱之為煩悶的煩惱就佔領了我們的心,我們就在它的奴役下。同樣當疑惑生起時,我們沒看到它已生起,心就成了模糊的迷團了,我們就停止了禪修。每個煩惱有相同的功能,那就是讓我們中止知道或觀察身和心。如果我們盡可能覺知現象的生起,一天煩惱再也不能將我們捲走,那麼我們就不再在它們的掌控之下了。我們必須下決心達到這一點。

所以當我們看到疑惑或好奇生起時,我們不要太聰明去找答案,只要知道心好奇就行。接著我們將看到好奇隨因緣生起,隨因緣滅去。不要坐在那裡想,尋找答案。

生氣的產生來自於想,貪的生起也是來自於想。所有這些帶來更多的想,然後煩惱就能夠充分地展開它們的工作了– 來欺騙我們!當我們有正念時,煩惱就沒立足的地方,所以有正念的那刻,就沒有煩惱;有煩惱的那刻,就沒有正念。

學生19:我的心四處跑,東想西想,我盡力想讓它安靜。

隆波:你擔心心想得太多,你就讓它專注,而沒有如實知道擔心生起了。你是想要去除焦躁不安,你沒有如實知道它生起了。像佛陀所教導的那樣,只要知道心焦躁不安就夠了。按“四念處”經裡所說,我們明白我們能夠通過有兩種方式知道:正念和智慧。

如果我們修奢摩它,我們只有正念。比如,當心專注呼吸,而沒有追蹤其它,我們就只對呼吸有正念。心專注在一個目標上了,這就是奢摩它。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觀察呼吸,看呼吸不是我們呼吸,它總是變化的,苦的,不受控制的。像這樣看到三法印就是帶著智慧觀察。如果按四念處的教導來修,我們就同時以正念和智慧知道。因此,粘著生起時,知道粘著生起了,這就是正念。我們看到生起的粘著只不過是一種低的心理造作,不是人,不是有情,不是我們,也不是別人,這就是智慧。它生起後,持續一會兒,然後消失。這一切隨因緣生滅,有某個因緣讓它生起,它就生起;那個因緣不在了,它就滅去了。這就是看到三法印,就是帶著智慧去知道。

如果我們修內觀,當我們觀察呼吸時,正念看到身體在呼吸,智慧知道身體不是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我們不能達到內觀的水平。心就會粘著一個目標,像腹部的起伏。這樣專注在某個部位就是修奢摩它。經行時觀察腳的抬起、移動,是修奢摩它。我們需要看到身體的運動不是我們,這就是內觀。

我不是說停止修奢摩它,如果你喜歡你可以繼續練習,但是當你從深定中出來後,請保持觀察心。隆波普教導我們:剛從禪定中出來的那一刻,是我們修觀的黃金時刻,心純潔、干淨,像剛洗過的桌子,它清晰光亮,最細小的污塵出現都容易看到,所以,此刻就算最復雜的現像生起,都容易被看到。

學生20:請問我該觀察身體,還是觀察心?哪一個更適合我?

隆波:實際上,一旦我們的修行真正開始了,這個問題就消失了。這只是起點,便於讓正念生起。起步後,正念自動在觀察身體和觀察心之間來回運動。就你來說,你傾向於過度思考,我通常建議這類人觀察心的運動。當心焦躁不安時,知道它。心高興或不高興,善或不善,一次又一次地知道已生起了的狀態。如果我們反復地練習,心就會生動地記得這些狀態。當它記得的某一種狀態出現了時,正念就會自動快速地生起。這個自動生起的正念,有時它知道身體,有時它知道感受,有時它知道心理狀態。然而,為了讓這自動的正念產生,我們要正確地設置我們的修行目的。我們只是觀察心,什麼生起了時知道什麼生起了,我們不需用力或太有目的性地觀察,那樣會產生壓力。讓心時時處在觀察中。

學生21: 我試著練習觀察心,但是就算一分鐘內,許多狀態生起,我不知道觀察哪一個:擔心,貪求,“我”- 許多煩惱!

隆波:知道那一刻你感到困惑了。你能看到所有這些煩惱,你真是我的學生!有些人說他們禪修三天了,他們沒有看到任何煩惱,也不知道怎樣正確地修。你有沒有看到這些煩惱隨因而生,不請自來?它們都是心的造作,自行生起,不要希望它們走。只要知道什麼生起了就可以了。希望去除它們是一種嗔(包括生氣、惱怒、害怕、壓力或憎恨)。

學生22:我看到現在我有想提問的欲望。

隆波:哦,很好。當我們想要提問時,正念看到這個欲望,欲望就消失了。接著我們會考慮這個欲望是不是合適;如果考慮不合適,就不問了。

學生22: 有時我感到生氣,我對著他人大發脾氣。

隆波:保持常規道德標準,持守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欺騙、不說謊、不飲酒)很重要。那些修奢摩它的人不需要考慮這點,因為他們通常舉止得體,已自我約束得很好了。但如果我們只單純修內觀,我們讓煩惱生起,所以我們需要持守戒律,戒律是約束的規範,防止我們傷害他人。

許多人一旦懂得怎樣正確地禪修後,他們就變懶了。他們想當他們有更多時間或者老了時再修,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因為老了時修行更難,越年輕越好修,我們應該趁早開始修行。持續地觀察、知道身和心。這是一項投資,將來會收獲利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做投資,希望通過它們我們得到發展;做為回報,希望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我們從小到大多年的學校學習,是為自己提供創造一個幸福的生活。勤奮工作,努力打拼,以期獲得不斷高升的社會地位以及幸福。我們同樣期望家庭帶給我們幸福。我們依賴這個外在的世界帶給我們幸福。但我們不知道我們依賴任何外在的東西,我們就成了所依賴的對像的奴隸,我們從來沒有自由過。如果我們修習佛法,我們不需依賴任何東西而獲得法喜。

當我們持續練習,某一天心就會自行自由了,會到達一個被稱之為涅槃的狀態。此刻它就在我們眼前,完全的幸福。一旦看到了涅槃,任何內在的或外在的負擔全都消失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無求了,我們停止無益的嘗試,不再讓身和心(五蘊)快樂,我們趨向涅槃。五蘊皆空。它們不再是特別的東西。

也許現在是我問你們一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常常說“一”,那什麼是“一”?心是一, 法是一, 萬法歸一。

四 小參 (16)

學生1: 我注意到心不斷打妄想,從一件事到另一件事,沒有停止。

隆波:知道心四處跑就可以了。我們的工作不是讓心停下來。如果我們想要心停止下來,注意這個想要的心。

學生2:我找不到我的心。

隆波:不要去找它!你曾經嫉妒過他人嗎?

學生2:有過。

隆波:嫉妒生起時,知道它。生氣生起時,快樂生起時,同樣如此。保持知道心中什麼生起了。當你聽我講話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你沒有覺知你的心?你把注意力投向外面的世界而忘記覺知內在的心了。此刻你試圖讓心止靜下來,不要強迫把心拉回來或讓它止靜。自然地知道它在做什麼。

學生3: 我練習得正確嗎?

隆波:你有些粘著定了。你需要從定中出來,放松自己,在常規的活動中全天侯地觀察心。對於禪修,我們大多數人頭腦有一個預想的圖像:禪修是應該什麼樣子或禪修應該像什麼樣子,如我們必須靜坐,坐得筆直,雙盤,眼睛閉起來,幾乎不呼吸。當我們看到有人如此這般時,我們就假定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人。實際上,禪修比這個簡單得多。當我們站立時,覺知站立;當我們坐著時,覺知坐著;高興或不高興時,同樣覺知高興或不高興。

學生4:我感到中舍心已生起了。

隆波:很好。有兩種類型的中舍心:第一種是公正的,無分別的,不卷入任何心理狀態中,是它如實清晰地觀察一切的結果,這是理想的中舍心。第二種是不可取的類型,通常是修致心一處的禪定的結果,它是暗鈍的,所以不推薦它。你不是第二種,很好。

那些從來沒有修過奢摩它的人,修毗婆舍那會比那些粘著禪定的人修得更好。然而,修過奢摩它的人若他能從禪定中走出來,那麼他理解內觀的能力會比純觀的人發展得更快些。因為純觀的人盡管他們觀察心的活動相當不錯了,但他們有些懶,動力不足,容易失去興趣。

學生5:我不知道我觀察心是不是正確。

隆波:不要去尋找心理狀態或現像,也不要尋找心。我過去為此浪費了許多時間。先讓現像自然發生,再觀察已發生的。如果感到幸福,知道此時幸福;如果感到疑惑,知道此時疑惑。當我們觀察心時要做兩件事:第一,知道當下的感受;第二,觀察心的一切活動,注意它是否滑入到禪修目標中還是落入妄想中,或者它到了眼處看、耳處聽、鼻處聞、舌處嘗、或身處動,或其它功能。持續以這種方式觀察,我們將看到每一狀態的生起滅去,不會延續長久,也不受我們控制。簡而言之,我們將看到三法印。

你能不能感覺到此刻你正在試圖控制你的心,試圖讓它靜止?這樣是修奢摩它,奢摩它才是將心持續保持在同一狀態中,你可以得到小段時間的平靜,但你看不到三法印。注意你的心是不是老是掉入到妄想中去了,經常注意這點。如果心經常掉入到妄想中去了,那是件好事,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常常注意到了這點。很多人一旦掉入到妄想中去了,就是一整天!

持續觀察,我們會看到身和心不是我們的,也不是我們,它們自行運作,不受控制。當我們看到身心不是我們時,我們就進入了入流果(須陀恆果)。當我們去除了所有對身的粘著時,我們就更邁進了一步,到達三果,不還果(阿那含果)。當我們去除了所有對心的粘著,我們就入涅槃了(阿羅漢果)。

記得在禪修中我們不是試圖讓我們變得更好,我們不試圖改變或控制任何東西,不是使自己更快樂,更平和,或成為更好的人。我們禪修是為了更了解自己。如實知道身和心。我們會看到身體忍受無止盡的苦的折磨:它忽熱忽冷,有時疲倦、有時疼痛、有時飢餓、有時不舒服。我們會看到心總是在流動變化中,從此念到彼念,沒日沒夜,川流不息,不受控制。這就是看見真相。學習身心真相就是學習生命的真相,也就是學習佛法。當我們完全理解了生命的真相,我們就從苦中解脫了。

當我們抵抗真理不接受必然規律時,我們就會受苦。比如,當我們抵抗變老這一事實,我們就受苦。如果我們不想老去,我們就會對老去這一事實感到壓力,此時我們老得更快!疼痛也是同樣的道理,疼痛肯定會發生,疼痛發生了時,如果我們不接受它,我們會更加疼。禪修者常常不接受心無常這一事實,他們試圖盡可能地讓心止靜下來,停留在那裡。某天當心不寧靜時,他們抱怨說那天他們沒有修好。不管我們好不好,心總會在安靜與活躍之間自然地變化,在這個星球上沒有一個固定永久不變的狀態,我們不要試圖去達成永恆的寧靜祥和或別的狀態。這個身體只是我們暫時從這個世界借來的,最終要還回去的。通過禪修,讓我們看到真相,不要試圖逃避它。

學生6:我能看到心妄想紛飛,我盡力把它拉回來,守住它。

隆波:很好。很好是指你能看到你在做什麼,不是指你把它拉回來。煩惱生起了,我們看到它們,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你通過了!你得了分。最好的是心處在善中,沒有煩惱,並且知道在善中,這是分。第二是煩惱產生了,我們看見知道它們。第三情形不怎麼太好:心處在善中,但我們沒有看到它,只得了分:幸福喜樂卻沒有覺知。第四是最差的狀況:心有煩惱又沒有看到它,那是分或分。我沒有編造這個評分表,佛陀也曾提到過這四種情形。

盡可能地知道。當我們工作時,需要思考,需要知道想的內容,那時我們不能練習了。睡著了時也不能練習。其它時間我們都可以觀察心。

學生7:我練習觀察心已有一兩年了,心明亮放松。最近我發現有時正念知道想蘊非常快速地生起,有時我正要記起某件事時它立馬消失了,我不敢肯定我是否需要知道它,有時我不知道它會不會成為一個念頭。

隆波:不要擔心這個。上班時或者要完成某項事情需要思考時,我們需要有目的性地專注於手頭的工作,我們需要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情上。當我們持續正念禪修已有一段時間後,心就對所想的內容不再感興趣。念頭一生起,正念就看到它,它就立即消失了。我們就不再粘著世俗的事情;有時念頭消失得如此快以至於我們甚至不知道是念頭是什麼。接著另一個完全不同主題的念頭生起了。這就是心怎樣運作的。但當特定情境持續地需要一些信息時,我們必須有目的地去思考。工作時段我們需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我們不能有效地觀察心。我們能專注地工作,不過,當煩惱就進來了時,知道它們進來了。當我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我們得根據情況需要來調換何時以正念禪修為主,何時以工作為主。

2010年2月28日隆波和學生的會話

學生8: 我似乎挑了一個地方來讓自己沉湎在悲傷中。我沒有太多激情禪修。

隆波: 無論你選什麼地方居住,都不會快樂。如果我們有苦,不論走到哪裡去,苦會跟隨你去。是心在受苦,心在抵制。我們不想居住在我們該居住的地方,所以我們會受苦。如果我們有正念,我們會看到心受苦的原因,是心不公正、有分別地對待所生起的現像。這個不喜歡導致苦產生。盡你所能地去覺知。

學生9:在過去的八個月裡我的禪修進步了許多。現在我沒有那麼過度專注了,苦也少了很多。

隆波:就這樣持續練習。看到一切事物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不要去追求幸福。尋找幸福是對禪修的粗淺的理解方式。要看到幸福和別的一切事物一樣會消失,幸福不會長久持續不變的。要看到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是起伏變化的。以這種方式去看,你就會達到超越苦樂的階段。

學生10: 我發現我的禪修進步了。有時我能看到一分鐘之內心跑掉20次。看到過去常常生氣,不禁暗自發笑。

隆波:很好,繼續觀察。同時注意心是否起了喜歡和不喜歡。不久正念會自動生起,它會完全中立地、無分別地看待所生起的一切。你修得好。

學生11: 最近我感到糟糕透了,我非常執取現像。

隆波:知道你在執取就夠了。你就以為你修行退步了,是因為你在和原來進步時作比較。

學生12: 我得感謝您。過去我常常將注意力鎖定在一個目標上,現在我讓心放鬆。我對這點的理解不斷加深。

隆波:很好。你能否看到,當心放松時,現像會向我們呈現它們的生滅嗎?那是通往智慧的道路。如果致心一處,使心止靜了,則不是通往智慧的道路。但是我們也可看到,如果心很亂,我們同樣看不到現像的生滅,因此我們需要兩種禪修。

學生12:我能夠清楚地看到心不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身和心在運作,正念看到這點。

隆波:身和心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有時我們觀察身,有時我們觀察心。然而,所有事物都向我們展現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我們必須看到這點以達到內觀,不要單單專注在一個目標上。你修得非常好。

學生13:禪修時我變來變去,有時經行,有時觀呼吸,有時念誦“佛陀”,有時感到昏沉。感到昏沉後就開始移動手臂,觀察移動,或者站起來經行。我從來都不敢肯定我這樣做恰當不恰當。

隆波:做那些能促進正念生起的事。我會讓你明白要觀察什麼對你來說合適。無論是觀察經行,還是呼吸,或其它,觀察那些最能讓你保持覺知的事。重點是能夠觀察到我們自己的狀況,能看到什麼在發生。但你要注意不要想太多。如果想過不停,就加上持咒念誦“佛陀”。你念誦佛號不只是為了讓心平靜,注意心離開了佛號滑入到妄想中去時知道。這樣心就會有充足的能量和適度的平靜來有效地觀察。

學生14:最近我已經能夠有效地觀察到心編故事、造作事情。對生起的現像我還不能完全保持中道的態度。

隆波:當分別心(偏心)生起,就觀察這分別心。這樣就足夠了,心它會自己變得中道的。

學生14: 我也能相當清楚地看到“我”生起,像氣球一樣起落。(這位居士說話聲音有些害羞)

隆波:這個“我”它一直在,當你能看見它時,了知看見了它,這是好事。看見了它,現在你就不會成為它的奴隸了。

學生15: 大約四個月前您叫我禪修時不帶這麼多目的,這麼多貪求。我不能做到您所要求的。

隆波:那你能做了什麼?

學生15:我能非常努力地禪修。

隆波:非常努力好過根本不禪修。告訴我你練習的情況。

學生15:我也說不清。有時懶惰,有時目的性很強,有時還好。

隆波:你可以看到它不是一貫不變的,每天都不同,沒有東西是永久的。就這樣持續練習,一天都不耽擱。貪求生起了時盡你所能知道它。急於求成的心生起時知道它。這樣還有什麼問題?

學生15:我修行了很長時間了,但我根本沒看到煩惱有所減少。

隆波:你能看到煩惱的生滅嗎?

學生15:有時能。

隆波:去觀察快樂的生起滅去,也觀察痛苦的生起滅去。這個更重要。我們希望看到萬物的生起,也看到它們的滅去。煩惱一整天都在,這是因為生起煩惱的因還在。如果我們不禪修練習,它們就不會走。如果我們不斷練習,正念就會生起更多。正念是善法,不是煩惱。當心漸漸習慣了處在善中,那麼煩惱生起擴大佔據我們的心機會就減少了,煩惱失去了它們的惡勢力。不要氣餒。當感到氣餒時盡快知道氣餒生起了。

這點適合所有的禪修者。我們會感到疲倦,沒關係。不過,我們必須不讓氣餒佔優勢。當氣餒感生起時,我們趕快知道它生起了,然後繼續禪修。每一位禪修者都會經歷過氣餒的階段,他們認為他們沒有得到他們要的結果,感到受打擊。此時讓我們善待自己,不要那麼苛求,有耐心,以中性的、無分別的態度面對。事實上,可能是好的結果了,只是還沒有確定標準而已。

學生16:我感到我不能以中性平常的態度來對待現象。修得不夠好時我感到不安,會批評自己。我的修行沒有我希望的那麼好,這讓我生氣。

隆波:如果你想要你的修行如你希望的那樣,這就是”我”在發揮作用。沒有”我” ,“我”是錯覺,是煩惱。你不要試圖去變好。每次煩惱生起時知道它,那麼心會自動變好。對煩惱生氣,這是沒理由的。

三 小參 觀察心念 (5)

2009年4月24日隆波帕默與學生的小參(有益的會話)

學生1:怎樣觀心,我不太清楚。

隆波: 你知道生氣是什麼樣子嗎?你知道害怕嗎?你曾擔憂過,嫉妒過或感到不安過嗎?

學生1: 是的,我有過。

隆波: 那麼快樂呢?悲傷的感覺呢? 你知道這些感覺是什麼樣子嗎?你知道想要這個,不想要那個的感覺是什麼樣子嗎?

學生1: 知道。

隆波:那麼你能夠觀察心,現像生起時知道它生起。我們不要坐著注視我們的心。我們要去了知什麼生起了。心感到害怕,知道。心興奮,刻薄,快樂,不安,都知道。不要強迫它。這就是觀心,沒有什麼難的。

學生2:我練習看心,知道什麼發生了。

隆波:你可以常常看到煩惱嗎?

學生2:是的,我可以。我能夠以中立的方式來看待煩惱。

隆波:那很好。無論何時,對生起的現象,心有偏離不中立時,也要知道,如實知道。你練習得很好,但要持續精進,並且注意不要落入生起的現象中也不要干預它。當你觀察時有一種落入現象的偏向時,知道這個偏向發生了。

學生3: 我需要正式地坐禪或經行嗎?或者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心?

隆波:如果你能坐禪或經行,那很好。不過當你練習時,確保不要強迫心靜止下來。許多人都這樣做,這不對。記住:坐著觀察身和心;經行觀察身和心。不要用坐禪或經行來強迫身或心處於任何狀態。如果你用力了或者開始妄想了,發生後知道它們發生了。

2009年2月28日隆波帕默與學生的小參

學生4:我讀過您的書,在日常生活禪修練習。我想我嘗試得太費勁了,很可能是對心理現像抓得太緊,因為我練習時感到緊張與煩人。但如果放任不管,我又會掉進念頭裡很長一段時間。我知道我應當讓心自然運作,若掉進念頭裡時,知道就可以了。我不確定我是真的知道,還是頭腦想出來的。

隆波:不要擔心。你擔心過多,對你來說,最好的練習是心理狀態生起後知道它們。心焦躁不安時知道,心剛開始掉入念頭時快速地知道,心快樂或不快樂,友好溫和或粗暴刻薄,每個狀態生起時知道。只成為知道者,事情發生後就知道。不刻意等待,也不要假設你知道什麼將會生起,那樣會帶來壓力。以一種舒適放松的方式知道。你已經能夠知道你的心理感受整天都在變化無常,是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唯一小小的不同之處是心每次發生變化時,你去知道它們。當心高興,或不高興,或溫和友好,或粗暴刻薄,你知道它。全天侯地觀察知道心理狀態的變化。放輕松,愉快地練習,你可以練好,這不難。

當我們掉進妄想一陣子後,我們就會納悶嘀咕:“我練習正確嗎?或者是不是我仍在想?”我們要注意到此刻我們在懷疑。知道,總是指當下這一刻。如果懷疑產生了,知道它。如果我們知道當下這一刻什麼發生了,我們就不會走錯。

學生5:我曾參加過一些正式的禪修,但沒有堅持多久,也沒有經常練。通常我是在走路或做家務時觀察身和心。(隆波:很好)。我越來越多地看到正念升起。有時心平穩,不粘著現像:念頭一生起,正念就看到它,念頭就消失了。但也不時地粘著在煩惱上,這時我就開始自責評價自己。

隆波:當心粘著所生起的現象時,知道它; 當心從現象中分離出來了時,也知道。對心的這種滑稽活動不要生氣,相反要深深同情理解它。當生氣或不喜歡生起時,盡你最大努力快速看到它。我們以這種方式去覺知,生氣就會消失,對待所生起的現象,心就會越來越平等中道了。

二 小參 (12)

學生1: 我不清楚我現在練習是不是正確。我感到不舒服不放鬆,我想我的覺察力還沒有穩定地扎根下來的。

隆波:是的。知道覺察力尚沒有扎根下來就好了。不要不喜歡這種情形,也不要希望它變得更好。如果出現了一種希求的心理,也要知道。你練習得很好。你可看身和心的差別?(名色分別智)

學生1: 有時。

隆波:你能不能有距離地看你面前的世界和它的運行方式?如果你更進一步練習,你會感到物質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繼續練習,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我們。身體和心是分開的。當你有距離地去觀察時,你會知道快樂或不快樂不是我們。所有生起的狀態,無論好壞,保持距離地去觀察。你唯一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奢摩它(第一種定)。你需不時修習一下奢摩它讓心平靜下來,多一些能量,能使心有充足的力量前行。

學生1: 工作很忙,很難平靜下來。

隆波:不要抱怨你的工作,你要改變你的態度,積極地去看待它。為你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而感到開心。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心就會更平靜些,我們的修行也會進步。在我出家前我同樣有一份非常繁重的工作,雖然如此,我還是精勤地練習。以開心的態度去思考問題,同時多練習些奢摩它。

學生2: 我在我的花園經行了很多,我感覺很干枯很煩,感到什麼也不能做。

隆波:很好,你對這些持心平等嗎?

學生2: 沒有,我沒有做到持心平等。

隆波:就觀察這分別心、這不喜歡的情緒。無論什麼時候生起時,看到它。我們要以一顆平穩的公正的心,來知道一切生起的現象。這就是智慧怎樣產生,它讓我們解脫。

學生3:我每天很正式地練習。我不能像以前那樣知道現象,所以現在我請您給予我一些建議。在我能知道所生起的現象之前,我會沉思考慮一會兒。坐禪時我也念誦“佛陀”,但看起來我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平靜。

隆波:我們不需渴求平靜。你可持續念誦“佛陀”,同時知道心的任何狀態。如果心感到焦躁不安,知道它焦躁不安就夠了,不要刻意讓它變得更平靜些。如果心開始想東想西,趕快知道。我們經常這樣練習,我們就會對身心有覺性。如果不這樣練習,只是想得到平靜,那麼,當我們開始想東想西時,我們會掉進念頭裡好長時間出不來。我建議你念誦“佛陀”或觀呼吸,注意每次當心跑開時知道。

學生4:我得了病,感到非常沮喪。身體到處疼痛;心呢,一直擔心會出現什麼結果,多半時間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可是,最近有了變化。我得了偏頭痛,此時我觀察身體的動作,後來意識到痛只是痛。痛來了去了,只是它自己的事。心作為觀察者,不驚慌不捲入到痛中。這樣我就能休息睡覺,這與以往不同了。我不擔心了,不造作出快死的樣子,也不像以前那樣抱著藥瓶子不放。

隆波: 很好。持續地這樣練習。你現在正在把五蘊分開了,我們常常錯誤地把五蘊當作是我們自己。你能不能看到身體是一個,疼是另外一個,而觀察這些的心又是另外一個?當我們看到這些時,我們就把五蘊的三個分開了(色、受,識)。

學生4: 我注意到:如果心平和,我就能清晰平穩地看到這些。我需要練習奢摩它。

隆波:很好。你掌握了修行的原則了。心需要休息時就練習奢摩它。當它平靜了,它就能五蘊把分開,就可以看到五蘊不是我們。

學生5:您曾經提到:如果我們不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僅僅有時參加正式禪修課程的話,我們就沒有機會解脫。然而,我發現我參加正式禪修課程後正念提升了許多。

隆波:我僅僅是指部分禪修者,遺憾地,他們把他們的禪修時間分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觀察心念了。他們會說,“好,今晚7點我開始修練。” 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也參加正式禪修課程。不應該把我們的時間分成幾段,這段時間練習,那段時間不練習。當然日常生活中練習和正式課程練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正式課程中我們會獲得更多的能量,我們需要把這種能量有效地運用到我們日常活動中。你修練得很好,但你需要多參加正式的禪修課程,因為你有過多思考的傾向。

2009年4月24日隆波與學生的談話

學生6:我通常把注意力專注在觀察呼吸上,最近我開始試著按照您的方法來做。

隆波:這樣練習讓你感到平靜與祥和,這不算壞事,但是不會產生智慧。智慧是對身心實相的理解。如果我們想理解實相,我們得觀察身和心真相是怎樣。我們得知道它們經常在做什麼。當我們有如下列兩種情況之一時,我們就不能看到身和心的實相。第一種是我們專注在某一目標物上,心靜止了,這樣,就看不到自然實相了。第二種心迷失在念頭中,或迷失在所生起的現象中。大家都知道胡思亂想的心是什麼樣子。當心胡思亂想時,我們就會忘記我們的身和心,我們不知道我們心在想,心高興,在呼吸,在坐著,或其他。你已修了很多奢摩它了,專注於某處。現在你該讓心自由放鬆下來,看看它如何運作,知道它做什麼。如果心太焦躁不安,或不由自主地想東想西時,那時你修一下奢摩它讓心平靜以便於更容易觀察。此刻你的心專注平靜,你可讓它活動,這樣你能看到它的真正特徵。

學生7: 當我聽你法談時,我看到心不時跑開了,去想其它了。

隆波:很好。我們練習以便看到身心實相。你正在觀察心在做什麼,它總是想東想西,從來沒有停過,每一瞬間一連串的念頭生起。我們練習不是讓心不去想,而是當它想個不停時知道它。此刻,你的心不穩定,不在當下。知道它,但不要試圖強迫它平穩。

學生8:我有一個問題請教您,那就是關於進入專注於一點的深定。有沒有可能在10-15分鐘內有4,5次進入深定?我好像體驗到這樣,我不知道是不是我錯誤理解深定了。

隆波:專注於一點的深定(奢摩它)是指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一點,對外界完全不覺察。甚至在一秒鐘內心都能進出這種定的狀態好幾次。所以在幾分鐘內當然能夠進出三摩地好幾次。因為它是高度集中注意力,若你在那時你沒有保持覺察,心就沒法集中到一點,就失去了正念。如果心愚痴了(不明真理),知道它愚痴了。

2010年2月28日隆波與學生的會話

學生9:上周我的修行走到了低谷,我不能覺知身和心,甚至不能覺知呼吸…

隆波:嗯,確保覺知呼吸!(笑) 有時當我們的心不和我們配合時,我們需採用一些技巧。如果你喜歡覺知呼吸,但你的心太焦躁不安或陷入沉思中,你可以加上持咒,如念誦“佛陀“,觀呼吸和重復念誦”佛陀“。如果頭腦想得太多了,你可以將念誦加快些,或者咒語加長,如“佛陀,佛法,僧伽”。你持續練習,最後心會冷靜下來變得平和了。

學生10: 八個月前我向您報告了(“交作業”)。那時我常常不是陷入思考中就是專注於禪修對象上。

隆波:那麼這八個月來有沒有改變?

學生10:我能夠更多地知道所發生的身心狀況,但我注意到我的心跑開,東看看西看看,不在它的位置上,沒有作為觀察者那樣完全在當下。

隆波:當心跑出去了,沒有在當下在它的位置上時,要注意到這點,這很重要。除非心在它恰當的位置上,否則智慧不會產生。暫時的平靜會產生,但這不是智慧不會導向滅苦。許多人像這樣心跑到禪修目標上去了,非常粘著它所產生的輕鬆和寧靜。如果你發現你的心安靜了太舒適了時,回來觀察你的身體,身體正受著苦。就你的情況,觀察身體。

學生11:我按照您的教導練習已有一年了。我感到心穩定了,不粘著現象,在自己的位置上,我能看到現象的生起與滅去。(隆波:很好.)我每天上午正式地練習,但感覺自己有些粘著平靜。(隆波:嗯,可以)有時心陷入到思考中,但當房子裡的嘈音出現時我發現妄想消失了,能知的心跑到耳朵裡去聽聲音去了。我注意到那一刻是在觀察身體。(隆波:很好,繼續保持)。當我躺在床上禪修時,心再度陷入思考中,我失望地問自己:“為什麼又迷失在思考中呢?”答案自動出現了:“因為沒有東西是受我們控制的。”

隆波:對了,你開始獲得智慧了。有時心甚至創造出我們的老師或佛陀的形像出來來教導我們真相。

學生11: 我注意到當我觀呼吸時觀到出氣結束的那刻,我感到不舒服。我專注觀察它,看到了相當多的苦,我需要吸一口氣來緩和它,但發現吸氣後也是苦。

隆波:是的,甚至每個呼氣吸氣都是避開苦的方式。你練習得非常好,而此刻你的心是處在自然狀態嗎?

學生11:現在它不在自然狀態。

隆波:很好。你通過了考試。有時我們修奢摩它時我們會看到清晰的夢境或視像,甚至得到預兆。當我年輕時,我做了一個夢:一位瘦瘦的小個子的年長和尚走向我,遞給我一個圓圓的水果,我接過來,他說:“不管這個水果是甜的,還是酸的,味道是從它內在產生的。”他此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向自己內在學習,不要只是坐在那裡,心靜止不動。幾個月後我遇到了這位和尚,他就是隆波頓,他立即成為了我的導師。我不是在這裡說神話,它是一個夢。

學生12:我以前只是在早上沐浴時能看到身心是分開的(名色分別),現在我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身和心是分開的。

隆波:當我們的心是穩定、不粘著、清醒時,我們能整天看到身和心是分開的。

學生12: 連我壓制煩惱時也能看到嗎?

隆波:若壓制煩惱,心會太靜止,就看不見心的活動。漸漸地,將心放鬆下來,每個煩惱生起時注意煩惱已生起,這樣煩惱就會清楚地被區開來,如同身體那樣。快樂與不快樂也如此。五蘊中每一蘊被區分開來。我們會看到每蘊執行它自己的功能,而每蘊都不是我們。

學生12:您可以給我多一些修行建議嗎?

隆波:溫和地繼續練習,放輕鬆。

(12)

2009年4月24日隆波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1:我可以請您指點一下我的修行嗎?

隆波:不要迫使你的心變得平靜。你看到了你正將注意力專注於一處嗎?專注一處的不利之處是身心極不自然,盡管它們會變得平靜。身和心的自然狀態是不斷變化。隨著現像不斷地生起滅去,三法印就會呈現。如果我們像你那樣專注於一處,心看起來固定不變了。它快樂了,好像是我們能夠強迫它成這樣一樣。不要強迫它。讓它自然地活動,然後知道什麼發生了; 讓它自然地運行,然後一次次地知道它的狀態。

學生2:今天我感覺心很迷惑,非常煩亂。

隆波:這不是問題。以平等無分別的心去知道它就可以了。如實知道當下的身和心,盡你所能地經常這樣練習,這才是修行佛法真正要做的。

學生3:不像以前那樣,現在苦似乎我離遠遠地了。但我有點不太肯定是不是我過分專注,還有我方法正確嗎?

隆波:你修得還好,但不要滿足於此。有時苦仍會襲擊你,當它來臨時你要覺知。我們能夠知道自己是不是過分專注了,因為如果我們會過分專注時,心就會沉重。如果我們以一種輕松的方式去覺知,心就會明亮輕盈起來。此刻你過分專注了,有沉重感在。一般來說,禪修者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過分專注、鎖定、推進、強迫。這類人充當管理者的角色,干預身心現像; 另一類是迷失在所生起的現像中。在任意特定的時間,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是屬於哪一類,我們就可以毫無困難地練習了。中道的方法是既不控制也不迷失。

學生4:我注意到心在不同的感覺器官不停地跳動著,一直不停地變化著。

隆波:當你看到心四處運動,你把它拉回來嗎?

學生4:沒有,我讓它自然地做它該做的,只是知道它做了什麼。

隆波: 很好。你能不能看到心在耳根生起後在耳根消失,在眼根生起後在眼根消失,它在意根生起後在意根消失?

學生4:是的,它總是在變化著。

隆波:你正進入內觀禪修了。它是不同的心或心理瞬間在每個根門生滅。你能不能看到每個現象生滅,各各不同?每個現象有不同的心在生滅。

學生4:是的,我能看到。我以前學習阿毗達摩時了解到這點,現在我終於體驗到這是真的。

學生5:我按照您所教導的方法練習了一年了。

隆波:你看到你的心和以前不一樣了嗎?它輕盈了,明亮了,清晰了,很好。

學生5:是的,我能看到這點。我發現修行有時進步,有時退步,它來來回回好多次。

隆波:沒關係,這很平常。我過去練習時,進步退步每周反復一次。有的人經常變化,有的人變化少些。當我們練習到足夠的程度時,我們會看到真相,那就是在每一刻每個現象中都可以看到進步和退步:萬物在生起滅去。

學生5: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練習得不好而修行退步了,還是這就是自然發生的現象。

隆波:這是自然現象,為了看到這點,你需一直練習不間斷。不間斷地一直練習,這點很重要。大量練習後,你會看到心進步之後接著會偷懶不練習會退步。你也許會錯誤地認為你可以控制心,你認為你一直練習會一直進步。事實上,你不斷地練習後會發現進步退步自然發生,不受控制的,這就是看到自然的真相。

學生5:有段日子我感覺練習得很好。那些日子我有時間練習,並聽了你的, 我感覺我很有正念了,但是有天當我外出忙碌後,直到晚上我才記得要覺知。

隆波:每個人都如此,有時候練習好有時候練習不好,有時甚至我們不知道怎樣練習。盡量每天正式禪修一段時間,如坐禪,經行,或念誦時觀心念,這樣會有助於你有更多能量全天去觀察心念。

學生5:我這樣經行正確嗎?

隆波:你經行時過分強制自己了,建議你做家務來代替經行,打掃衛生拖地時觀察身體的動作。

學生6:現在心正迷惑著,它東想西想,不穩定。

隆波: 很好。有一件事你忽略了,你在壓制你的心,沒有讓它自由地運動。

學生6:是的。我感到不安,所以我試圖壓制它。

隆波:如果你已壓制了什麼,知道壓制發生了。

學生6:幾個月前你告訴我我專注在觀察者上了。

隆波:現在好了一些。當你不專注它,心就會變得清晰;當你專注在某處時,它就不清晰。

學生6:我最近常看到“我”生起,它有時占據了我的心,有時沒有。八個月前您要我注意觀察什麼時候心對外境平等無分別和什麼時候心不平等有分別。我只有在很明顯的情況下才能看到這點。我注意到我們不平等心有分別時“我”這個假名就會出現。

隆波:是的。

學生6: 看到這點到我感到悲哀。現在我能看到更微細的滿意與不滿意。

隆波:繼續用功,你練習很正確。

學生7:我感到心現在更穩定了,迷惑少了。坐在這裡我看到能知的心像一個在空中的核心,有一個柔軟光滑的外殼在它外圍。

隆波:你看到什麼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當看到事物時心的感覺怎樣。記住這個原則。當我們的視覺或心微細時,我們看到一些有趣或美麗的事情,此時自傲會生起。如果我們不注意這個自傲,我們就遺漏了覺知它。

學生8:前陣子您要我觀心念,我將正式的修奢摩它的時間減少了,然而我發現某些心理狀態出現了,很影響我,特別是生氣。

隆波:是的。當我們減少修止定的時間,允許眼、耳、鼻、舌、身各自自然運作時,煩惱會增加。這個階段煩惱會顯得比不禪修的人還多。

學生8:有時生氣是如此強烈,如此痛苦,我觀察它,但它不走,它變得更強烈。

隆波:觀察就夠了,我們不要試圖讓它走。

學生9:我的心感到焦慮。

隆波:你想讓它走?

學生9:是的。

隆波:當某種心理狀態生起時,如焦慮,我們可能不喜歡它,想讓它走。這種情形發生了時,我們要知道“不喜歡”生起了,此時焦慮已過去,此時我們不喜歡焦慮。焦慮已成為過去的現像,現在是“不喜歡”。我們只須知道當下的情形。

學生9:我現在還是專注多於自然嗎?

隆波:是的,但比以前好多了。你能不能更清楚地看到心清晰多了?如果我們不專注於任何事物,心就不會沉重。至於你,仍然有些沉重。專注了時,知道它,不要試圖讓它走,知道就夠了,心自己會自然運作的,我們不能控制它。

學生10:我看到我自己仍然陷入到現像中去,也看到心想阻止欲望心的生起,此時胸部感到不舒服。

隆波:你練習得非常好。你能看到心更微細了更明亮了嗎?快樂會自然生起,而不必因外在的條件。

學生10:但是仍有許多苦。

隆波: 當然!隨著你練習越多,你越看到整個世界全是苦。然而,心不再與這個世界認同,不再隨之受苦。

學生11:我練習得正確嗎?

隆波:正確,只是你的心想得太多了,它到處跑,東想西想。看它不受我們控制。當心跑到一個目標上去了時,知道它; 當它跑到下一個目標時,知道它。不要控制它。同時也注意欲望心,它經常生起,比如你剛才想說話的欲望。看這顆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地流動,看生起的欲望心讓你忙過不停。這樣你的修行就會受益良多。

學生12:我看到我常常陷入到念頭中去了,許多煩惱生起。然而,我看到最多的還是“我”。(隆波:很好)但我感覺我被分別心所欺騙。有時心看起來是處於中性平等了,但事實上它仍被生起的現像所影響。

隆波:不管煩惱有多狡猾,它們鬥不過正念和智慧。繼續保持觀察知道,真相會顯現的。你練習進步了許多,你能看到心比以前更清晰了更輕盈了嗎?

學生12:我能看到當痛苦來臨時,感受痛苦的程度比以前輕多了。家人發生什麼事情,比如生病或死亡,我根本不再為此擔憂了。

隆波:很好。持續練習,有一天苦完全不再生起。佛陀的教導非常殊勝,他教導我們怎樣滅盡苦。如果我們練習正確,我們會清楚地看到進步,看到我們生活及精神上發生變化。陷入到念頭的可能性會更少了,精神痛苦會從程度上減輕及時間上縮短。

 



加我賴

20190126 dhammachanda 0965167167


 

inserted by FC2 system